您的位置: 首页 >建言献策>详细内容

关于我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9-08 18:20:24 【字体:
县政协学习文教卫体文史委员会
(2013年8月28日)
 

 

    根据县政协2013年工作要点,7—8月,我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深入到有关科局和乡镇,对全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阵地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指导,划清“公益性”与“经营性”的楚河汉界,推进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促进了“事业”与“产业”的比翼齐飞,我县农村文化阵地整体面貌与发展格局焕然一新。
    1.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一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作全面完成。近年各级财政共投入696万元资金,分批兴建和改造了2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迈入了全省乡镇文化站建设先进行列。二是农家书屋全面覆盖。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建起了570家农民书屋,被省文化部门的领导誉为“湖南农家书屋第一县”。三是农村广电跨越发展。目前全县农村无线数字电视用户规模达到了7.4万户。大南湖乡金盆岭村以其100%的入户率被业内人士誉为“全国农村无线数字电视第一村”。同时,全县农村开通有线电视3万多户,配置广播电视村村通设备554套,完成村村通建设1508户。2012年县电视台开通了汉寿广播电台。四是村级文化广场建设正在起步。按照村级文化阵地“六有”标准(有文化活动室、有农家书屋、有综合文化小广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网点、有协会、有文艺队伍),全面展开文化强县示范点建设工作,现已建成15个文化示范性点村,建成40个村级文化小广场。
    2.农村文化阵地活动进一步丰富。一是电影“2131”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我县率先在全省启动电影“2131”工程以来,每年免费为乡镇放映电影6000多场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特别是偏远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二是送戏下乡活动常演常新。2012年免费送戏下乡89场。组织民间文艺团体“千场文艺下基层”演出活动,平均每年演出千余场次。演出活动在满足农村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为广大农村注入了许多现代元素和文化活力,从而影响和带动了当地群众自发性文化活动的开展。三是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各类文化社团方兴未艾。近年来,我县民间文化团体如雨后春笋,民间文化活动也日趋活跃。县诗词学会、县屈原学会、县老年书画协会、县老年摄影协会、县老年门球协会多次举办讲座、采风、赛诗等活动,把工作引进农村,将活动的空间拓展到乡镇,共同成为了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2012年,老年书画协会组织朱家铺、毛家滩、太子庙、蒋家嘴、沧港五个乡镇开展书画联展,吸引了一批书画爱好者踊跃参与。近年来在县文广新局的具体指导下,文蔚乡、朱家铺镇已达到每村一支文艺队伍的建设目标。全县已有4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和艺术水准的民间文艺团体。其中专业剧团2家,民族管弦乐团1家,歌舞团16家。还有100多家农村管乐队和大批以健身为目的的腰鼓队、威风锣鼓队,常年活跃在农村,为满足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去年常德市“百团大赛”中,我县民间演艺团体表现不俗,三和歌舞团杨新海、天河歌舞团的小品《母亲》得到了很好的反响。
    3.农村文化阵地资本投入进一步拓展。一是积极争取上级对农村各种文化建设项目投入,进一步加大了对本地文化建设经费的投入。2011-2012年共争取“农村文化建设”、“农村电影放映补助”等上级投资1214.35万元。新兴乡新兴村积极争取市委工作队的支持,争资43万元,修建了3000多平方米的村级文化广场,极大地方便了集镇及周边群众的文化活动。二是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2012年起,县财政每年预算50万元文化发展引导资金,2010-2012年县财政投入189.6万元用于农家书屋建设,配套81万元用于乡镇文化站建设,送戏送电影下乡每年投入25万元,今年增加到46.98万元。三是鼓励群众捐资建设文化设施。原政协委员侯文汉为新兴乡君刘村捐款70多万元,修建“报本庐”一栋,使村“诗词小组”活动开展有了固定阵地,捐书4000册,整合扩大了农家书屋规模。四是整合资源。朱家铺镇盘活土地资源,整合小城镇建设、沧水河治理、新农村建设和集镇给排水项目,占地12亩的文化广场正在紧锣密鼓的实施中。
    二、我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1.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重视程度相对经济建设明显滞后。一些基层干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他们普遍认为经济建设出成绩、出效益、出政绩,文化建设只投入不产出,只开花不结果,是一种赔本的买卖,甚至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因此,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够,乡镇文化站被挤占、工作人员被抽调、工作经费被挪用的现象十分严重。有的乡镇文化站成了居委会、计生办,武装部、食安办;有的文化专干成了办点专干;有的乡镇不光财政不给钱,就连县文化局给的“免开”经费也截留。
    2.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相对城市文化阵地明显落后。由于县、乡财政缺少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计划性、合理性、前瞻性、可持续性的资金投入,我县农村文化阵地基础设施建设仍较薄弱,尽管对于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上级有要求,群众有需求,但在具体工作中,严重地存在着城镇与乡村不对称现象。城乡文化需求差异越来越小,但文化阵地“差异”却越来越大。一是农村文化阵地少。村级除了农家书屋,开展农民文化活动没有固定场所。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县新建100个村级文化小广场。但县财政仅预算20万元,照此标准,小广场只能建成“小禾场”。二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低。虽然29个乡镇都建成了综合文化站,但酉港等单位只是挂了几块牌子,室内原国投设施却没有派上用场。月明潭乡文化站2009年5月改建,现屋顶漏水,墙面发霉,装饰材料剥落,无法正常使用。三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经费短缺。一级地方政府对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文化部曾经明确规定乡镇财政每年用于文化事业的支出不得少于总支出的1%,但我们调查了解到,我县绝大部分乡镇文化办公经费、业务经费、活动经费都没有列入财政预算。毛家滩乡由于文化阵地的基础设施经费没有保障,农村文化阵地处于“三无一低”状态(无乡村广播、无村级文化广场、无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平台、设施设备利用率低下),特别是荷花村农家书屋的书籍、桌椅、书柜已全部报废。
    3.农村文化阵地管理队伍相对社会文化群体明显贫乏。由于受编制、体制以及人才环境的影响,文化站工作弱化,队伍薄弱。现有农村文化站正式人员偏少(有编人员仅13人),人员不到位、混岗使用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是素质不强。老文化专干主要存在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老化的现象,而新配备的文化专干由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大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电子阅览室只有门牌,配备的电脑、摄像机等高端产品不会使用。村级信息资源共享网点大部分由远教专干独享。二是职责不清。大部分乡镇文化专干基本上是以兼职工作为主,县文化部门从行政上管不了他们,所以乡镇文化专干从事非文化工作的情况极为突出。各乡镇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专干,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在岗没有编,有的因为待遇太低不得不身兼数职,有一个文化站长身兼党政办、中辉电视、文化站、办点联村四职,文化工作成了副业。由于管理人员不稳定,导致文化阵地管理松散,图书丢失严重,电脑大多被借,乐器音箱大都成摆设,信息资源共享、电子阅览室等基本是藏在深闺无人识。农家书屋定时免费开放成了随意“勉强开放”。
    4.农村文化阵地活动开展相对多元文化市场明显单调。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文化活动的数量不多,大多仅局限在节庆日,而日常及农闲时节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少,且种类不多、形式单一、质量不高,送戏下乡场次不多,受众不广,电影下乡水分较多(沧港镇菱东村今年元至7月未放一场),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至于群众除了看电视、跳广场舞,过红白喜事看点歌舞外,大部分只能在扑克、麻将桌上寻找寄托。另外,农村民间艺术团体大都处于自生自灭、放任自流状态,他们的演艺活动无人规范,缺乏创新,虽能吸引群众的眼球,却难提高文化品位。

    三、加强和推动我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1.多角度完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整体规划。按照突出重点,兼顾全面的原则,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整体规划,把乡镇文化综合站建设成农村文化阵地的“龙头”,把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成农村文化阵地的“凤尾”,以龙头舞动凤尾,强化农村文化阵地,活跃农村文化活动。按汉发〔2012〕9号《中共汉寿县委关于加强建设文化强县的实施意见》要求,乡镇必须实现“四有”目标:有文化休闲广场、有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娱乐室、电子阅览室)、有影剧院、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网点。村级文化设施要达到“四有”标准:有文化活动室、有农家书屋、有综合文化小广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网点。通过乡村“四有”建设,建设适合全县农民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阵地,真正让农民在文化阵地上活跃起来。
    2.多渠道筹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资金。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投资的主体应该是政府部门。县、乡应遵循“补欠账,增投入”的原则,逐年增加对文化阵地建设的整体投入,保证县公共财政文化事业经费支出占同级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到1%。要加大对乡村的倾斜力度,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可列入“一事一议”奖补项目。特别是要保证农家书屋管理员待遇,每年至少1000-1500元,要保证期刊类科普书籍的更新经费。乡镇可借鉴朱家铺镇的做法,引入“民办公助”和“公办民营”等新模式,鼓励、引导农民群众和各种民间力量参与、服务于农村公益文化事业的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多种所有制的投资格局。
    3.多类型建设农村文化活动阵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要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因地制宜,体现以人为本、为民服务宗旨,在“四有”的基础上,拓宽农村文化活动阵地建设渠道。一是建好民俗各异、风格多样的农村文化阵地。可按照农村特点建立流动性阵地,尽最大可能发挥“电影下乡”、“送戏下乡”的社会功能。可以将旧厂房、闲置校舍等因陋就简,有限改造为文化活动中心或文化室。可利用本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建设旅游、观光文化阵地。可依托学校资源建立开放型的校园文化阵地。可充分利用现有农村文化资源存量,包括小广场、闲置的村小以及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等,整合资源,使农村公共文化的有限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二是巩固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要“抓配套、强管理,优服务”,占用的站房要还房于文化,没有完善的设施要配套完善,没有健全的功能要尽快健全,综合站要按国家建设标准,真正成为乡镇的文化活动中心。三是加快文化广场建设。乡镇要建好一个1000㎡以上的文化广场,村级文化广场要达到500㎡以上,并配备音箱、灯光等设施。四是统筹发展“村村通”、“村村响”。
    4.多层次培养农村文化人才队伍。人才队伍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软件”,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核心环节。一要提高文化干部素质。新形势下的文化干部应具备五种本领:会管理、会***、会辅导、会组织、会经营。要分期分批开展培训,提高文化指导员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充分调动文化专干的管理积极性,充分发挥文化阵地、文化设施的惠民功能。农家书屋要在保障基本待遇的前提下加强管理,多培养一批双岭村宋健华式的热心人,增加免费开放时间,提高农家书屋的使用价值。二要着力培育本土文艺人才和文艺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能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积极作用,通过公共财政的政策和利益导向,鼓励他们自办文化活动中心、农民书屋、电影放映队,组建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等,加大乡村文艺团体编创表演队伍的培养力度,使我县的“文化大篷车”能真正承载传播和引导的作用,成为“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机对接的特色品牌。
    5.多形式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缺少文化活动或者缺少好的文化活动形式,势必导致文化阵地缺少活力,导致文化阵地逐渐萎缩,文化阵地萎缩又会限制文化活动的开展,这样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要跳出这种恶性循环,首先要准确把握群众心态,根据群众需要开展一些“学文化用文化”的竞赛活动。其次要多开展农民自编自演的文化活动,将农民从文化舞台上的观众转变成舞台上的演员,让农民当主角,充分发挥农民的创造性,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大众文化活动,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再次要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开展“一乡多品”、“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活动,开展全民健身,竞技比赛等活动。第四要利用举办节会的方式,运用地方文化打造“名村”、“名镇”。像端午节赛龙舟等文化活动,我县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应加大引导力度,每年县乡村可适当安排一些比赛,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