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建言献策>详细内容

周桂保、冷建军、张丕爱: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建议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4-10 13:16:37 【字体: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行政区间内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区域单元,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能力、实现富民强“县”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以来,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得到了高度重视,我县县域经济发展也取得了很大成就,由于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GDP的增长,县域经济发展方式依然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为了切实转变县域经济发展观念,做到县域经济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同步增长,特就加快我县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由“全能县”向“功能县”转变,持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汉寿历史以来就是农业大县,长期以来为国家保障粮食、生猪等大宗农产品供给作出了突出贡献,我县农业在县域经济甚至在国家的地位都不可小视,属农产品“全能县”。在省“十二五”规划中,我县被列为全省城乡一体化示范县之一。农业的重点是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产品,改造“全能县”为“功能县”。目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造成的农田过度细碎化和经营的超小规模化,不仅加大了农业生产难度,降低了农田的利用效率,还会制约农业结构调整,影响农业产业化和精细化的发展。另外,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老人和少年,只能进行“凑合式”粗放型农业生产。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进一步落实,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流动的速度增快,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近几年我县农村在适度规模经营方面作了不少尝试,取得了明显效果。2012年全县30亩以上种粮大户达749户,其中4000亩以上5户,500-1000亩26户,200-500亩73户,100-200亩121户,500-1000亩139户,30-50亩385户,这些大户经营稻田9.95万亩,为我县粮食生产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也还存在土地流转难度大,经营管理难度大,资金周转难度大,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因此,我县在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上应抓好三个创新:一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必须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因势利导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按照“农民自愿、政府引导、积极扶持、规范管理”的原则,稳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创新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培育机制。要按照“突出产业化、扩大规模化、提升科技化、健全组织化、带动外向化”的要求,积极培育农业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甲鱼”、“油茶”、“蔬菜”等一批规模化农产品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开发我县的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最终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区域性农业布局,彻底改变农产品多而全、效益低的状况,推进农业向适度规模化发展,向“功能县”转变。三是创新惠农补贴发放机制。按照“钱随事走”的原则将惠农补贴发放到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者手中,从而减少土地流转的阻力。
    二、突出工业主导作用,促进经济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持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集聚力。
    新型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提升现代农业的同时,我县不能忽视工业的发展。一要加大协调力度,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完善工业基地的配套设施,引进资金、信息、人才和先进管理方式,增强对各类资源的聚集力。增强工业园区为财政的造血功能,以工业反哺农业。工业向“一区两园”集中,形成“一区两园带多乡”的工业发展格局。立足现有的产业布局和资源基础,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主动接受长株潭地区辐射,抓好一批战略性项目和成长性项目的引进。二是要做大工业经济存量。对具有较好市场前景、成长型的工业企业,采取加大技术改造,帮助协调发展资金等多种措施,扶持其做大做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围绕纺织、机电、食品、林纸、化工和医药六大支柱产业,每个产业确定1-2家骨干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三是要扩大工业经济增量。招商引资工作紧紧与县 “六大产业集群”构建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为其配套的项目,增加储备国家鼓励发展的项目,增强全县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引导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形成集聚效应。当前,集中精力加快中联重科汉寿子公司及其配套产业园建设,力争通过3-5年时间的努力,打造产值过百亿元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四是引导县内老工业企业开展以技改扩规为重点的“二次创业”。对企业技改扩规项目实行同等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科技含量,改造提升纺织、机电等传统产业。同时,积极支持康普药业、康乐佳制药、徕木电子等企业发展,做大做强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由“速度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转变。
    三、广泛培植财源,促进财政由“支付型”向“实力型”转变,持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承载力。
    近几年,我县通过财源培植、加强征管,财政收入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年增长率20%以上。但“支付型”财政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变化:一是财政收入总量小。近三年来,县一般预算收入在2-4亿元之间,县一般预算收入不到总预算收入的20%,本级可用财力少,对上级转移支付依赖性较大。二是增长后劲不足。①税收收入受国家结构性减税及税制改革影响,组织收入不容乐观。②非税收入受国家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影响,其渠道来源将收紧变窄,呈萎缩趋势。③国土收入受土地供给市场、供给指标、供给手段影响,未可定数。而在当前事权与财权不匹配的财政体制窘况下,“土地财政”确又是地方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倚重与依赖。④财源培植未成大气,新的税源增长点不足。近年来,我县招商引资的项目虽然较多,财政奖励扶持的力度也大,但由于项目良莠不齐,加之项目大多在建设或成长阶段,新兴税收增长点不多,尚未集聚新兴税收规模效应。招商引资项目反哺财政收益没有得到最大显现。如高新区现有注册企业51户,但纳税企业只有21户,仅占41%,财源培植投入的回报率还不高。有的招商引资项目土地效益回报率不到1/3,像“太子化工”单位土地税收回报率高的企业太少,项目圈地、占地、闲地、荒地现象较突出。针对上述情况,为使财政由“支付型”和“实力型”转变,我们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广泛培植财源。
    一是要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培财源。要加强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可行性、实效性、操作性研究,严把招商引资项目关口,对招商引资项目资质、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市场前景进行分析,真正引进留得住、发展得好、集聚效应强的项目。要严格财源奖补及优惠政策把关,切实增强财政奖补投入的公平性、公开性与实效性。二是要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培财源。一方面大力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配套服务功能。另一方面,要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加快园区“一权两制一司”建设,上海自贸区行政审批提速将倒逼全国各园区行政审批进一步改革。对此,我们应有清醒认识,应未雨绸缪,夯实园区“筑巢引凤”的软硬环境。三是要促进企业发展培财源。要主动应对国家结构性减税及税制改革的大背景,开展税收户走访对接活动,为纳税户提供政策服务。要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支持企业转型升级。要加大政策引导力度,着力推进企业总部经济转移。四是拉动“城镇经济”培财源。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一定时期拉动我国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途径。对此,我们要把握机遇、创造机遇,创新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体制机制,加快拉动城镇建设,提升城镇经济的辐射效应和边际效应。五是营造土地市场的良性“场效应”培财源。“土地是财富之母”。无论是项目建设还是城镇建设,都离不开土地的强力支撑。因此,要联动相关部门对土地市场供求方向、供求指标、供求机制、供求收益进行分析,探索营造土地市场的良性“场效性”,防止“土地经济”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得不偿失的短视行为。六是深入开展“全民创业”、“二次创业”培财源。要出台优惠政策,对我县本土的中小微企业发展进一步让利,放水养鱼,促进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以此为导向,形成全县上下全民创业、二次创业的浓厚氛围,培好“隐形”财源,壮大“后续”财源。七是要对全县国有资源资产进行清理、整顿,挖掘国有资源资产经营效益市场空间,最大限度地释放国有资源资产经营效益能量。
    四、着眼城乡统筹,促进城镇由“单一化”向“一体化”转变,持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力。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县域经济拓宽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城镇带动战略,遵循城镇发展规律,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加快城镇化进程。
    我县城镇化水平不高,城镇化率仅为38.86%,城镇经济总量不大,城镇发展质量不优,功能比较单一。近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城镇兴县”的战略目标,我们应以此为契机,狠抓城乡统筹工作。一是强力推进“龙株太”一体化建设。以S205新、老汉太线为纽带,加快“高尔夫小镇”、“云台山文化生态公园”、“沧浪新城”、“龙阳老城”建设步伐,坚持“两型”引领,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把汉寿建设成为30平方公里、30万人口的中等规模城市,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创业,从根本上改变城乡结构、经济结构和收入结构,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二是强力推进特色镇建设。加快蒋家嘴、太子庙等中心镇发展,并按照彰显地方特色的原则,对每个中心镇进行功能定位,建设一批旅游、商贸精品小镇,如太子庙、蒋家嘴着力打造工业重镇,朱家铺、岩汪湖着力打造旅游重镇,军山铺、酉港着力打造特色农业重镇,丰家铺、聂家桥着力打造边贸重镇。三是强力推进镇村同治。推动镇村同步规划、环境同步治理、产业同步发展、文明同步创建和基础同步建设,不断改善农村水、电路等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作者:文史委委员周桂保、冷建军、张丕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