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城区群众体育活动场所建设困境 助推幸福汉寿建设
(2016年1月17日)
体育活动场所是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县城市框架不断扩大,特别是芙蓉路、辰阳路、政府广场的提质改造,县城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也为市民出行、健身提供了极大方便。但随着城区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和群众对健身活动场所要求的日益迫切,可供群众健身的公共体育场所和设施仍显稀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寿形象和群众的幸福指数。
一、群众关切的热点
1.群众体育活动场所建设滞后。一是与上级政策不相符。《湖南省全民健身条例》明确要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要达到1.5平方米以上,我县城区群众体育活动场所目前人均不足0.8平方米,居全省中下水平。二是与体育强县称号不相符。我县竞技体育在全省位居前茅,但群众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建设及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却不尽人意,省政协2014年专题调研资料显示,全省122个县(市、区)建成2000-4000平方米综合性体育场馆或健身中心的达82个,在建27个,我县至今在未建的13个县(市、区)行列之中,成了常德市的“唯一”。三是与群众要求不相符。2001年前,县城尚有一占地25亩的老体育场,它承载了许多人体育运动的快乐,但2002年撤除后,体育场成了群众过去的回忆。22平方公里、15万居民的县城,除了学校运动场和少数机关、居民小区的小型球场外,真正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场所只有功能较弱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多年来,群众反复要求新建体育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多次提出建议和提案,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和困难,体育场建设却仍然未能如愿。
2.群众体育活动场所规划缺乏保障。一是“四同时”执行不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明确规定,居民住宅区体育设施必须与居住区整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但开发商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规划的体育场地基本上没有落实,“四同时”执行极不理想。二是原体育中心规划用地被蚕食。2002年老体育场撤除时,县委、县政府在龙阳大道东侧规划了166亩土地,承诺“还一个新体育场”,13年过去,新体育场不仅不见动工,却有120亩土地被重新安排,换了“新东家”。群众说“县城变大了,体育场变没了”。三是新馆建设望梅止渴。为了弥补体育中心规划被调整后的不足,县城总规在龙阳新城新建三馆,计划建一座高标准的体育场馆,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新体育馆建设也一直停留在规划与梦想之中。
3.群众体育活动场所建设机制不活。一是财政投入力度不够。我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明确要求把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全民健身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当地《政府工作报告》,但我县在“三纳入”上还落实不全面,每年40万的体育专项经费,基本用于养“兵”,公共体育场地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香港是国际大都市,寸土寸金,但香港政府却为市民体育运动提供了大量的场馆设施,有关资料显示,由政府提供的公共运动场地达1700个,占地2200多公顷,占整个香港开发土地的10%。但我县干群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如此高度。二是民间资本融合不够。到目前为止,社会力量、民间资本投入公共体育场地建设的极少,尚未实现体育产业化。
二、群众热忱的建议
1.科学规划。建议政府综合人口分布、功能布局、发展趋势等因素,将新老城区群众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建设长远结合、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并遵循人口集中、交通便利、方便使用的原则和“亲民、便民、利民”的宗旨分片分区进行科学规划。同时,规划部门要把“四同时”作为刚性要求,对新开发的商品房居住小区、经济适用房小区要配套规划,严格执行“四同时”建设标准,严防开发商掩耳盗铃,把公共绿地当作体育场所蒙混验收,确保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建设到位。
2.分步实施。在加快龙珠湖公园建设的同时,抓住“五城同创”、城市提质和“棚户区改造”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在东门片区改造和芙蓉东路建设过程中,根据一中、二中、詹中、人民医院和南禅寺的区位优势以及人口密集的现状,在东门片区规划建设1个融宗教文化、体育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活动场所,早日实现我县城区体育活动中心“零”的突破。条件成熟后,再在沧浪新城上马体育馆建设,使群众体育活动场所既符合城建规划,又方便群众体育锻炼、休闲生活。
3.创新管理。一是加大投入。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齐抓共建。切实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责,把群众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建设经费尽可能的纳入预算安排。特别是要借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和足球运动的东风,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在一职中建设一个合格的、开放式的足球体育场。与此同时,建议政府制订相关政策,促进社会资源向群众体育转移,鼓励利用外资、民营资本新建体育场馆,倡导全社会共同兴办群众体育事业。二是开放管理。坚持体育资源社会共享的原则,多渠道开放现有体育场地,积极拓宽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途径和办法。三是创新服务。县属公共体育场所设施,要强化服务意识,创新载体,提高公共体育设施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要积极探索新机制,让公共体育场所焕发群众体育运动活力,成为县城又一靓丽风景,助推滨湖强县、幸福汉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