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建言献策>详细内容

县政协九届二次全会协商发言之五:创建全域美丽乡村 建设秀美幸福汉寿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7-12-28 12:03:44 【字体:

县政协委员、政协办公室副主任  董 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十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财政大力投入和部门单位积极参与下,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改善明显,农村面貌日新月异。

在我县如火如荼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浙江省和我省浏阳市、宁乡县等地正从广度、深度、高度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是以自然村落为单元,组织全体村民实行协商式自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民参与、全域推进,建设形成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整洁、生态良好、文化繁荣、文明和善、家庭和睦、生活宽裕、产业有特色的新时期美丽乡村。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以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兼顾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比以往美丽乡村建设覆盖更广泛、内涵更丰富。

与上级要求和先进单位相比,我县美丽乡村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突出。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大,镇村干部畏难情绪较重,社会各界参与度不高。二是软实力培育不足。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整治等硬指标抓得多,而对农民增收、生态保护,特别是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等软实力重视不够,农村不文明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建设重点不突出。乡镇治所集镇规划无章、管理无序,普遍存在脏乱差、乱搭乱建、出店经营等问题,给人一种不畅不爽的感觉,有失乡镇“脸面”,让美丽乡村蒙羞。四是创建范围不宽。侧重于环境卫生整治,而对绿化、美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处理等工作涉猎不多,特别是不是美丽乡村点村的发展较慢、变化不大。五是规划管理有待加强。落实乡村规划和规范农民建房仍然停留在口头上和蓝图上,没有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没有体现规划的强制性和权威性,给人一种新农村不新的感觉。六是创建机制不新。从2008年启动以来,我县环境卫生整治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沿袭了8年之久的运行机制和制度,有些已与政策环境和现实要求不匹配,需要调整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落实建设“民生事业先行区”的决策部署,顺应广大群众对幸福汉寿的新期盼,建议县委、县政府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升级工程,下更大力气从六个方面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

一、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让龙阳大地美丽起来。从改善环境着手,最容易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增强大家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吸引力和内在动力。一是将乡镇集镇整治作为环境卫生整治的重点,建议把2017年作为集中整治年,实现乡镇集镇建设的有序管理破题。二是加强整乡整镇的环境整治。建议对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重新定标、定规、定责、定费,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整乡整镇的环境整治和重点区域的整治建设,包括重点沿线农舍的穿衣戴帽。三是深入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处理,促进村民生活观念的转变,全面叫停垃圾填埋,快速推进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四是推进“五水共治”。借鉴浙江经验,统筹推进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工程,推行“河长制”,用生态疗法让水变干净、塘归清澈。五是建立常态长效的保洁机制。成立卫生督查小组,加强农村环卫保洁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庭院整治、清洁家庭评比活动,提升村民清洁卫生意识,使环卫工作成为全村村民的自觉行动,从单一的清洁工作提升为整洁、绿化、美化、靓化的综合性工作。

二、着力改善民生,让群众生活富足起来。一是加快完善城乡交通、能源、通讯、供水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二是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利用农村山水资源、田园景观、地域文化和人文传统,依托五号大道、六号大道、军汉公路等主干道,把“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培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的大产业。三是打造农民创业就业平台,让更多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四是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对农村劳动力、农业服务人员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加强对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劳动预备制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培养适应农村产业升级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五是建立综合配套服务工程。依托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便民服务大厅、文体活动设施、农业服务设施、医疗服务设施、党建服务设施建设,对全村公共服务事业进行统一管理,提升村民幸福水平。

三、繁荣发展农村文化,让基层文化活跃起来。一是加强基层文化产品供给和基层文化人才培养。积极开展各类“送文化”“文化下乡”“我们的节日”活动,加强本土文化人才培养,培育更多民间文艺团体,把送文化与种文化、育文明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新需求。二是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依托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和文化广场,健全农民文化阵地。三是加强对传统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的保护,将文化遗产传承给子孙后代。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乡风民风淳朴起来。一是广泛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村民会议、村村通广播和文艺演出等渠道,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润物无声。二是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大家守村规民约、守法纪、讲道德和重家教、重家风、重家庭、爱集体,强化群众的道德感,弘扬家庭文明新风。三是开展以移风易俗为重点的乡风评议活动。坚持群众评、评群众,根据群众身边的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以事论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借鉴岩汪湖镇陈军堤村党支部介入管理红白喜事的做法,着力解决农村丧葬陋习、赈酒歪风、打牌赌博等社会风气方面存在的问题。四是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寻找“最美婆媳”等“最美系列”评选活动,形成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不断激发人们的道德自觉。五是建立农村志愿者组织。以村社为基本平台,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

五、科学规划管理,让乡村建设规范起来。一是坚持规划优先原则,制定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并进行公示,保证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权威性。二是坚持全域规划理念,实现城乡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三是加强规划实施监管,充实乡村规划执法队伍,发挥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以铁的手腕和最严的责任要求管好规划。

六、县委政府主导各方配合,让建设举措丰实起来。一是县乡党委政府落实主体责任。响亮提出建设全域美丽乡村的口号,把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放在县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县乡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二是整合项目资源、强化部门协作。文明办、农业局等部门牵头抓总,将交通、建设、卫生、水利、环保、林业、组织、文化等部门的相关资金整合起来统筹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充分发挥文明单位的创建优势,开展结对共建,带动农村发展。三是建立多方投入机制。加大县财政以奖代补专项投入力度,探索创新“财政支持+项目打包+社会融资+志愿参与”的多元投入模式。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项目开发。四是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把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县直单位、乡镇(街道)的绩效评估和乡村干部考核内容。建立完善检查考评、投入保障、队伍建设、考核激励、责任追究五大机制,使全域美丽乡村建设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五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通过村村通广播和各类新闻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先进典型,推广经验做法,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