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建言献策>详细内容

县政协九届四次会议协商发言材料之一:发展中药材种植,推进我县产业扶贫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3-25 09:01:27 【字体:

县政协委员 郭  芳

 

当前,在脱贫攻坚中存在的一个难点就是产业扶贫。如何做成给贫困户带来效益且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是需要我们积极努力和探索的。

中药材起源于7000年前的“神农氏尝百草”,民间就有用艾叶水为婴儿洗“三朝”习俗。近些年,中药材迎合了国际绿色消费热潮,已超越其他产业发展速度;同时,随着农业种植、养殖结构调整,各地兴起“种药热”,逐步形成朝阳产业。从我县实际情况来看,发展中药材种植是产业扶贫的一条好路子。

一、我县中药材种植的优势

对比本省中药材种植大县,我县起步慢、规模小,但仍有发展优势。

一是自然环境适宜。我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年无霜期263天,下雪日仅12天,年均降雨量1398毫米。土地PH值为4.5—5.5,基本无环境污染,尤其是山丘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适合多种中药材种植。

二是药材资源丰富。中药材资源在县境分布广泛。多年来,由于人为火烧铲除、农药喷杀及水土流失等原因,野生药材资源减少。但是在山丘区的田间地头和阴沟,野生中草药仍较丰富,如:石斛、黄精、乌药、艾草、车前草、半边莲、满天星等还有不少;枳壳、葛根、紫苏、鱼腥草、七叶一枝花也四处可见。

三是市场前景广阔。中药副作用小、疗效独特、价格低廉。在“返朴归真”“回归自然”观念影响下,以天然药物标本兼治为特点的中药材,在国际市场越来越受重视。且我县康尔佳、安和寿等加工药企,为中药材种植以销定产提供了后盾。

二、中药材产业扶贫已初具基础

一是经营实体在引领。位于崔家桥镇东花村的千弘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示范品种有玉竹、白芨、白芍、金丝皇菊、生姜等。入社的贫困户会员200多户,先后与91户贫困户签订面积达500亩的种植帮扶协议,每年发放贫困务工人员工资近40万元。2015年创立的湖南地本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累计流转省级贫困村岩汪湖镇洲头塞村1038亩岗地,建成枳壳种植基地,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双赢,并探索出最受农民欢迎的土地流转方式和产业脱贫模式。2018年,公司与周边3个村260余名贫困人口,签订了产业扶贫实施合同,采用“基地+农户”扩大种植规模。

二是乡村组织在示范。省级贫困村龙潭桥镇唐家桥村,2018年成立“新运菊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本村57户种植43亩金丝皇菊,当年收益10万元,计划2019年扩至100亩。月亮塘村2016年在50亩旱地种植柠檬,村干部发现不适应,2017年改种白芍,获利5万元,2018年又在白芍基础上套种枳实。长茅岭村是县级扶贫村,利用100亩旱土种下33万株金银花苗。百禄桥镇2017年投入10万元,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新种枳壳树3500株,助力贫困户增收。

三是种植农户在起步。崔家桥镇东花村57岁的贫困户赵运德,全家4 口人,2015年下半年试种2.7亩玉竹,收获2万斤,销售收入6万元,净收4万元。三和社区曾凡科老人种植2亩生姜,收益2万元。百禄桥镇梧桐村钱云炎种4亩枳壳树,2017年收入9万元。

当前在中药材种植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难题:一是没有统一管理。百禄桥镇枳壳种植缺乏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也没有统一收购加工,加工以手工操作为主,难从粗放走向精细。二是缺少经费投入,导致名贵药材的科研试种进展缓慢。三是担忧市场起伏。四是缺乏科技扶持。对濒临灭绝的药材物种,在育苗、配管、种苗引进等环节,政府部门还未重点扶持和补贴。

三、进一步发展中药材种植的建议

2018年11月22日,省委副书记乌兰在全省中药材产业座谈会上强调:“中药材是我省的传统优势特色产业,药材种类、总蕴藏量全国领先。把这一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既是一项发展工程,也是一项民生工程。”为进一步发展中药材种植,我们建议:

1.编制发展规划。建议县农业部门借鉴外地经验,牵头编制中药材种植发展规划,让产业发展目标明确,措施可行,推进有序。建议打造中药材种植重点乡镇,如百禄桥镇有种植枳壳传统,现有面积5000亩,百亩连片的也有多个村组。县经管、科技部门在政策引导、技术指导上扶持。

2.讲究“道地”种植。首先是选对品种。我县地处湘北,种植百合就不如湘西龙山县,那里是百合之乡;种植金银花赶不上湘南隆回县,人家是金银花之乡。品种没选对,种的再多也劳而无功。其次是注重环境。“药材好,药才好”,好药材须具备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同一种药材生长在不同环境,有效成分就很不同,比如生姜中的姜酚含量,只有山区才能达到。我县适宜以山丘区为主种植,药材才会“道地”。

3.做强经营实体。目前,已有千弘、地本等具有规模的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公司,还必须做强更多的中药材经营实体,才能形成扶贫产业群优势。经营实体应践行社会责任,实施“产业+基地+农户”扶贫模式,与种植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链,下足“绣花功夫”,推进种植户增收、经营实体和加工企业增效、地方财税增长,为我县申报全省中药材种植基地示范县筑牢基础,并用5年以上时间培植两种道地药材,进入“湘九味”。

4.实施订单生产。有订单才有“钱景”。建议积极引导、组织康尔佳、康普、安和寿等县内外医药加工企业与中药材种植户对接,帮助签订购销合同,实施订单生产,让中药材种植能有相对稳定的发展行情。

5.期待各方扶持。建议在药材资源保护、种植基地、品种选育、采收加工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优先考虑中药材种植户金融产业扶贫贷款。2015年国家林业局启动了林下经济中药材种植补贴试点工作,我县可借助这一“利好”,用相应措施激活种植积极性。县金融部门应在“有扶有控”“绿色信贷”原则下,优化贷款审批流程,创新信贷产品,加大对药材种植大户、专业经营实体、收购加工企业的信贷扶持。

既要有明月当空,也要有繁星满天,天空才叫美丽。我们坚信,只要找准定位,精准发力,我县中药材种植的明天是美好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