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协九届四次会议协商发言材料之五: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用工无缝对接 为园区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县政协委员 汪勇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技能人才的重大使命,如何引导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为园区企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破解企业用工难的问题,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和认真探讨的课题。
一、我县职业教育及企业用工基本情况
我县目前有1所公办职业中专学校和2所民办职校(省属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除外),在籍学生共2745人,在职教师136人,临聘教师24人。我县3所中职学校共开设有机械加工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等13个专业,2018年招收新生923人,2019年招收新生1093人,每年毕业近1000人。
据初步调查,我县园区共有入园企业78家,员工岗位总需求7500人,现有员工5000人,员工缺口2500人。从员工结构来看,行管人员和技术工人比较稳定,普通工人用工缺口较大,招聘较难,且因园区用工人才规格和层次需求相对简单,离职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
一头是每年有近千名的中职毕业生,一头是还有较大的用工缺口,问题在哪?原因何在?值得反思!
二、制约职业教育与企业用工合作对接的主要因素
(一)职校毕业生存在传统就业观念,就职本地企业较少。我县3所职业学校每年留在本地就业的仅有10%左右,大部分毕业生的就职方向是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据初步统计,近三年在园区就职的职中毕业生仅60名。究其原因,一是毕业生就业观理想化。认为在经济发达地区机遇大,提升空间广,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二是就业待遇差距较大。在我县园区同类人员月工资待遇一般仅在1996-2800元左右,而在沿海发达地区一般月平均工资都在3500元以上,沿海大城市在工作环境、劳动保护等方面也都优越于我们园区企业。
(二)企业用工环境不优制度不健全,导致员工流失。园区某企业2019年1月至9月先后招聘上岗工人近千人,截至我们调研时仅460多名在岗,流失过半。某制鞋企业用工量大,但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在流失员工。据反映主要是个别企业工作环境差,异味、粉尘、噪音治理不到位,食宿环境不尽人意。劳动强度大、企业劳动保护弱、薪资待遇低。岗位设定、人才培养没有长效机制。部分企业对员工的“用”与“养”没有合理的规划,生产旺季往往出现用工荒。个别企业把政府帮助招聘员工的服务看成是理所当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内生动力缺失,招工主体错位。而对于职校毕业生进入企业一般只当做普工使用,也让职校毕业生产生了心理落差。
(三)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契合度不紧密,存在脱节现象。一是职校专业设置过时,在教育模式上,没有彻底摆脱普高教育的影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我县职业中专目前还是以对口招生、培养高考班为办学的主攻方向。二是职校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县职业中专实训楼缺少实训设备,实训基地空有其名。三是企业没能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主动向职校对接人才培训规划、中长期用工计划以及提供实习岗位。支持“工匠教师”等方面的渠道不畅。
(四)企业就业和用工的环境不完善,对职校毕业生吸引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园区生活服务配套仍然存在较大短板,留不住员工。二是对本地优质企业用工环境、优惠条件宣传不主动、不经常,个别企业就业环境的负面影响被放大。
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行和倡导的,也是实现我县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与园区产业发展、劳动用工协同发展的重大课题,如何从多层面解决这一问题值得关注。
三、优化职业教育与企业用工合作对接的建议
(一)把握重点,立足长远搞好顶层设计
1.搭建制度平台。建议成立全县促进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由县级领导任组长,发改、工信、教育、财政、人社、农业、民政、税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要求,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强化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责任和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建设,做好校企合作的协调、监督和服务工作,探索“工学交替”办学新模式。
2.落实政策支持。坚持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保障中职学校生均拨款标准达到平均水平。落实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不低于30%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落实按县域人口人均1元的职业教育经费足额拨付到位。建议县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职业学校与本地产业对接的专业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的奖补。学生在企业连续跟岗实习3个月以上的,按每人200元标准一次性补助给实习学生。对职校推荐应届毕业生在本地园区就业的,补贴学校500元/人,补贴企业第一年1200元/人、第二年1800元/人。
3.提升园区环境。大力改善提升园区配套的服务设施,交通、文化娱乐、餐饮、学校、医院等条件要跟得上,尽量创造条件满足员工业余生活的正当需求。
(二)以人为本,激发企业用工需求内生动力
1.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政府要积极对接企业用工需要,鼓励企业采取订单教育冠名班的模式,培养企业所需专业人才。学校负责招生,企业介入冠名班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将企业文化和生产技术融入学校教学计划。
2.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稳定机制。激发企业用工需求内生动力,根据企业自身成长情况与职业学校办学实际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规划、共同设置岗位课程、共同打造师资队伍、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
3.改善企业工作环境。企业要积极对接员工诉求,一方面要改善工艺,降低噪音、有毒有害气体、粉尘对员工的伤害。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努力提高员工待遇,减轻劳动强度,以及实施人文关怀等多种措施来关注员工的精神需求,吸引职校毕业生到企业工作。
(三)积极作为,推进校企合作对接
1.创新专业设置,改进办学模式。优化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精准对接市场,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鼓励支持企业按照职工总数和技术岗位数的2%安排学生实习岗位。在产业园区逐步建立教师顶岗实践基地,企业原则上每年提供的顶岗实践岗位数不低于在职员工数0.5%。
2.推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向职业学校提供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持,鼓励和支持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或从业人员达到300人以上的企业与本地职业学校开展深度合作,承担合作办学任务。
3.注重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就业引导。正确引导职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搞好就业辅导,让学生和家长认同职业学校是将来成长和创业的摇篮。积极宣传本地优秀企业,对我县用工条件好、劳动保障待遇高、生活条件优质的企业进行大力宣传,让职校学生和家长充分了解和认可本地企业,引导招生、就业良性运行,共同推进我县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