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长寿之乡品牌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做强长寿之乡品牌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民盟汉寿县活动小组 黄 静
2023年6月,我县荣获“中国长寿之乡”称号,12月8日,被宣布为首批16个“互为康养旅居目的地”长寿之乡之一。国家层面的认可,为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社会和谐,增添了一张厚重的福寿文化名片。在依托“长寿之乡”这块金字招牌上,我县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机制。县“中国长寿之乡”创建办临时机构撤消后,我县没有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统筹长寿之乡建设工作。未制定长远规划以及财政预算经费保障,难以开展实质性工作。
2.推介上缺乏有力的宣传。业务部门、文艺和广电部门及各类自媒体,在宣传上各自为政,处于应景式、短视性层面,未能收拢五指,形成“拳头”。在各种场合,看不到规范统一的“中国长寿之乡汉寿欢迎你”这类响亮宣传语。
3.发展上缺乏有机的结合。“中国长寿之乡”授牌后,没有第一时间和我县现有产业充分融合,“长寿之乡”招牌还挂在墙上,没能产生效益。“中国长寿之乡”品牌还没有注册成功,真正对汉寿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还不够明显。
二、意见和建议
针对我县现状,我们建议把长寿之乡品牌优势与我县现有特色产业结合,协同发展。
1.在组织谋划上结合,做实统筹文章。一是组建“汉寿县长寿产业办公室”,明确领导谋划全面工作,理清责任分工相关单位各负其责,统筹“长寿之乡”品牌发展工作。二是以2024年春季与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合作举办“全国第二届长寿产业经济发展大会”为媒,让我县长寿产业与外地和国际接轨。三是针对以中药、化学药、医疗器械、医美为特色的生物医药这一新兴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项目引进力度和建设高质量专业园区,改变目前存在产业链融合不够、人才紧缺、自主研发能力薄弱等问题。
2.在特色农业上结合,做优品牌文章。依托“长寿之乡”招牌,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将“长寿之乡”与“甲鱼之乡”、汉寿蔬菜深度关联。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建设工程,重点建设“汉寿生态甲鱼”“汉寿绿色蔬菜”“玉臂藕”等优质品牌产品的种养示范基地。推进绿色生态种植,如“洞庭四珍”芦苇笋、野芹菜、野藜蒿、蓼米,营养价值独特,口感美味,可以培育成优质农业品牌。全面提升“汉寿甲鱼甲天下、汉寿蔬菜鲜万家”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让健康长寿产业“生长”出真金白银。
3.在文旅事业上结合,做新融汇文章。“常来汉寿,健康长寿”。依托“长寿之乡”,不断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着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寿宴产品,以健康、营养、长寿等为主题,邀请国家级膳食营养专家、大师工作室,从食材遴选、营养搭配、色泽香味、器皿标准等角度定义“长寿宴”。
4.在银发产业上结合,做细惠老文章。一是立足县内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开展长寿因子研讨,加强长寿资源研究,深入、系统总结健康长寿规律。二是开发建好生物医药产业园,大力支持以康普、达嘉维康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在医疗卫生方面,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水平。三是进一步扩大智慧医养规模,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四是用心用情用力关爱老年群体,在城区公交、健康体检、住院就诊上探索汉寿亮点。继续完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培育居家养老社会服务机构,擦亮汉寿养老民生招牌。
5.在高层资源上结合,做响科普文章。依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资源优势,开展长寿产业合作。一是组建汉寿长寿产业发展专家智库工作站,特聘“智库”专家,开展长寿因子专项课题研讨。二是借助全县生态资源优势,组建银龄游学基地,研发并冠名长寿茶、长寿水等产品。三是组建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汉寿县名医工作站,建立急慢病管理、手术管理等体系,全面做亮医学科普,同时制定长寿产业人才扶持计划。四是尽早启动社保第六险(长期护理保险),既减轻财政供养压力,又助力养老机构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