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民主监督>详细内容

民主评议县移民开发局、扶贫开发办公室工作 调查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3-25 20:02:29 【字体:
政协汉寿县第八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资料
(2015年10月30日)


9至10月,县政协民主评议县移民局、扶贫办工作组在黄启顺副主席带领下,采取召开动员会议、调阅有关资料、查看现场、走访调查等方式,广泛了解县移民局、扶贫办2013年以来履行职能职责、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情况。对收集到的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汇总,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绩
近三年来,县移民局、扶贫办以改善移民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为目标,以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产业开发步伐等工作为重点,在移民后扶和扶贫开发、自身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很好作用,作出了一定贡献。
1、注重规划先行,操作有目标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制定了《汉寿县2013-2015年联点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第一轮重点扶贫村13个,第二轮34个,每年脱贫人口15000人,每年为每个重点贫困村配套10万元进行对口扶持。结合全县移民、扶贫点村的实际情况,科学编制了全县移民扶贫工作规划,编制申报了移民后扶基金、困难扶助金项目等20多个计划、方案,移民扶贫工作紧跟规划、计划走,确保了全县移民扶贫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2、注重规范管理,成效很明显
一是开展贫困村、户视别工作和移民后扶人口动态管理。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农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通过个人申报、村级评议、张榜公示、乡镇审查、县级审核,共识别贫困户18810户,贫困人口56770人,贫困村47个,涉及到全县乡镇的542个村(居)。根据上级规定,加强后扶人口数量的核查核减工作,上报自然减员人口761人,确保移民人口无遗漏、无差错、无投诉。
二是严格移民扶贫资金发放。近三年来,县移民局、扶贫办始终把移民和扶贫资金视为水库移民和贫困群众的“保命钱”、减贫脱贫的“助推剂”、碰不得的“高压线”,采取银行打卡发放的方式,对全县9144名移民,按每人每年600元标准,累计发放1281万多元,确保直补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群众手中。
三是强化移民扶贫项目监管。对实施的任何一个移民扶贫项目,不管项目大小、投资多少,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群众监督、坚持公开公示、坚持制度规定、坚持正常运行、坚持后续监管;执行“四个及时”,即:及时与项目实施单位签订合同、及时下拨项目资金、及时督促项目实施、及时检查验收项目,确保了项目实施一批,建成一个批,见效一批,群众满意一批。在上级检查和审计中,没有出现一起违法违规现象。近三年,实施后扶项目283个,下拨项目资金4538万多元。对重点贫困村开展“六件实事”攻坚,改造学校2所;改造无房危房65栋;解决安全饮水人口3500人;新建、维修村卫生室20个,村部及文化设施8处;硬化、整修村组道路56千米,新建公路桥梁6座;衬砌、整修渠道29千米,改造维修排灌站10座,新建涵闸5座,整修水库、山塘17座,改造村级农村电网5个。如:毓德铺镇相公山村,通过项目的实施,基础设施大变样,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扬。
3、注重整合资源,帮扶有特色
一是实行结对帮扶。采取县级领导帮3户、部门单位一把手帮2户、副科级以上干部和办点干部帮1户的方式,对全县2000多户特困户开展了“扶贫帮困送温暖,结对帮扶解民忧”的扶贫活动,发放慰问资金及物资500万元以上。注重与省、市定点帮扶单位加强联系和对接,及时掌握信息,主动加深了解、增进友谊,从而激发帮扶热情。
二是发展产业帮扶。积极引导发展蔬菜、油茶、甲鱼等特色产业,建成基地9个,建设种、养殖业开发项目20个,惠及移民扶贫人口9000多人。如:对太子庙镇吉庆村实施产业扶贫到户试点,采取扶贫资金委托专业合作社帮扶贫困户的方式,发展水产养殖业,2014年,贫困户参股分红11.8万元,受益贫困户53户。
是扶贫基金帮扶。县扶贫基金会成立以来,共募集资金1042万元,对达不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的移民扶贫户进行帮扶。同时,安排20名大学生村官每人带13.5万元的产业开发资金,进行村企共建,以企带村,发展水产畜禽养殖、油茶林新扩、中药材种植、果蔬种植等基地20个。
四是计生奖励帮扶。对每年考上全日制大学的移民独生子女,按每人2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发放助学金44000元;对移民独生子女户和计划生育二女户特困家庭按每人500-1000元的标准,发放扶助金89000元;为失独家庭发放扶助金6000元。
五是技能培训帮扶。三年来,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11期,技能培训班3期,培训移民干部和群众1540人,增强了移民贫困人员的自身“造血”能力。
六是金融产业帮扶。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金融产业领导小组,出台了《汉寿县金融产业扶贫实施工作方案》、《汉寿县金融产业扶贫贷款贴息管理办法》等文件,金融帮扶工作正在启动。
4、注重队伍建设,形象有提升
是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严格绩效考核,出台奖惩办法,对获国家、省、市、县级荣誉的股室、个人给予适当奖励。
二是深入开展群众工作。坚持每月入住联系点朱家铺镇林场村,开展“联一户访六户”、慰问特困户等活动,摸村情、访民意,每年慰问特困户1万余元,梳理了该村6大类突出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大部分已落实到位。
三是完善干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习管理、出勤管理、财务管理等六项管理制度,并严格考核兑现。通过县移民局、扶贫办一班人的共同努力,干部作风明显好转,领导班子团结民主,战斗力得到了提升,也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可,近三年被评为省、市移民、扶贫工作先进单位,2015年,荣获市级文明单位、市级平安创建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二、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困难
移民扶贫工作牵涉到的人、事、物多而杂,工作线长面广,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
1.精准帮扶有差距。一是规划目标欠明晰。虽然制定了很多规划,确定了部分目标,但在具体指标上没有体现。如:编制的2013-2015年扶贫工作目标中,人均纯收入增加多少,培育增收的产业是什么项目,三年扶贫攻坚的目标是什么等等,无具体数字和详细内容。二是识别标准和方法欠科学。贫困有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全县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大部分是相对贫困,是按照省、市下达给我县的指标进行“倒逼”推算,经过一定程序而确定,无具体的贫困标准,有“高中选矮”“好中选差”现象,且贫困村、户的贫困程度差别很大。三是帮扶措施难精准。对移民贫困村、户的致贫原因底子不清,对行路难、喝水难、看病难、受教育难的移民贫困村,对因病致贫、缺资金、缺技术、居住不具备基本条件、没有劳动力或残疾等贫困对象,对症下药、分类施策欠精准。对移民后扶和扶贫帮困主要采取“输血式”扶贫,给钱送物、基建式扶贫见效快,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四是扶贫产业难上规模。发展移民扶贫产业,单靠县移民局和扶贫办有限的项目资金和指导力量,很难做大产业。加上贫困群众承受市场经济冲击能力较弱,遭受挫折就对扶贫产业发展失去信心,“小而全”的生产模式难以改变。如:县远桂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中的137户移民扶贫户社员,遇到蔬菜市场价格低迷年份,有的保本,有的甚至亏本,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2、帮扶合力未形成。一是县移民局和扶贫办作为全县移民扶贫主管部门,与卫生、民政、教育、人社、住建、组织、水利等部门还没有形成合力,特别是在项目及资金整合上,存在“各吹各的号,各拉各的调”的现象。如:修路项目需要交通部门的参与,水利设施、安全饮水项目需要水利部门的参与等等,而这些部门都有自己的打算和资金安排,造成部分村级公益事业项目难以实施,实施后的项目大部分存在资金缺口。二是部分移民扶贫村村级组织战斗力较弱,工作主动性欠强,造成移民扶贫工作推进缓慢。三是对移民贫困户开导、引导不够,部分贫困群众甘于贫穷,“等靠要”依赖思想比较严重,自我发展积极性不高,缺乏主人翁意识,对全村发展和如何发展抱着不闻不问的态度。
3.考核兑现未到位。缺乏落实移民扶贫工作领导责任制、产业扶持等指标考核标准,考核较难实施,且难兑现。如:第一轮扶贫攻坚的13个村,三年攻坚期即将结束,经主管部门测算,预计有6个扶贫村不能通过考核验收,只好纳入下一轮继续扶贫攻坚。对不能通过考核验收的扶贫村,前两个年度是如何考核的,下步该采取怎样的惩罚措施,无从知晓。
三、几点建议
移民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不是单个部门的“独角戏”,应是全县的“大合唱”。为进一步推进我县移民扶贫工作,特提出如下建议:
1.根据不同的致贫因素,实施精准帮扶
一是帮扶先定标。根据中央、省、市确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编制全县“十三五”移民扶贫发展规划,制定详细的年度计划,算好时间账、目标账、投入账,进行细化、量化,进行时间倒逼、任务倒排。各项规划要有年度减少贫困人口数、贫困对象收入增加数等具体指标。此外,不能因撤乡并镇合村工作影响移民扶贫工作规划的推进。
二是帮扶先识贫。建立健全涵盖收入、教育、健康、住房、资产、环境等主要内容的贫困人口识别指标体系,通过“一进二访”活动,找准“贫根”,把扶贫对象摸清,把困难家底搞实,把贫困原因核准。完善全县扶贫电子数据库和信息化平台,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档、县乡村信息平台共建共享”。
三是帮扶先扶志。穷,不生根;富,无天生。要开导、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转变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让老百姓看到潜力和优势,看到党和政府的关心,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扶”与“被扶”是“跳双人舞”,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激发穷则思变的斗志,主动谋出路,结合本村和家庭实际,找到适合自己的脱贫路子。
四是帮扶先扶业。始终把产业帮扶作为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利用当地特色资源、产业基础,与国家扶持政策、全县产业布局结合起来,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因村因户、分类指导实施产业扶贫项目,不断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其次,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引领和指导作用,用好专项帮扶资金,推行“金融+特色产业”项目,确保资金跟着扶贫对象走、扶贫对象跟着能人走、扶贫对象和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产生“涟漪效应”。引导和支持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与扶贫对象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扶贫对象持续发展。最后,着力发掘、培育农村能人和返乡创业农民工,针对性地给予政策、技术、资金支持,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动老百姓创业。
五是帮扶先扶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进一步加强扶贫干部、驻村干部和项目所在乡村干部的业务知识培训,增强其服务能力。着力培训新型职业农民,针对性地开展农村科技培训、上岗证书培训、青年农民再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不断提高农民依靠科技调整农业结构、创业就业的能力。针对贫困家庭学生,突出教育培训“拔穷根”,通过贫困农民子女义务教育补贴,确保贫困农民子女不因贫困失学辍学,不输在起跑线上,避免贫困“代际相传”。
六是扶贫先扶基。“越是贫困越要关注和改善民生”,除完成好《常德市农村扶贫开发“六件实事”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中规定的动作外,着力于解决最基本的民生需求,实施好“六到农家”工程(水、电、路、房、气和环境整治)和“六个落实”工程(上学、就医、养老、低保、五保和集体经济)。
2.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帮扶合力
一是积极争取上级移民扶贫资金,整合农村危房改造、保障性住房、财政专项扶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能力建设等政策资金。建立财政稳定投入增长机制,年度新增财力投入移民扶贫开发的比例不低于本级财政支农预算的增长比例。
二是健全和落实结对帮扶机制,继续推进部门联点、干部驻村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做到“交好三本账、实现三不留”,要给组织交个满意账、给社会交个明白账、给群众交个幸福账;工程不留尾巴、财政不留包袱、工作不留遗憾。
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注重从致富能手、大学生村官、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中选拔优秀人才进村支两委班子,尤其要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创新基层治理,全面推行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各司其职的村级治理模式,确保村级事务公开、公平、公正。
四是创新社会帮扶载体,扎实开展“10.17”国家扶贫日活动,做大做强县扶贫基金会,构建扶贫帮困志愿者服务网络,广泛动员各界人士,开展“认修一条路、认建一座桥、认盖一栋房、认挖一口塘、认发展一片产业、认资助一个贫困孩子”的“六个一”爱心帮扶公益活动。
3.制定工作考核细则,严格兑现奖惩
一是建立健全科学的扶贫考核评价体系,根据上级要求,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等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强化专项督查督办,成立督查验收组,在验收中,不搞统计加估计,要一项项算,没有达到标准的,不能通过验收。
二是严格实行奖惩制度,把精准扶贫作为帮扶单位绩效评价、党员干部评先评优和晋职晋升的依据。对推进精准扶贫有突出贡献的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对帮扶不力的,要采取约谈、诫勉谈话等方式加强督促,及时进行调整和问责。
三是建立贫困户脱贫和贫困村退出工作机制,对扶贫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