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社情民意>详细内容

公路建设网中的“毛细血管”亟待完善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7-06 22:27:28 【字体:

汉寿县政协主席解以刚反映:乡村公路是农村公路的“毛细血管”,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和农村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村经济腾飞的“助推器”。“十一五”期间,交通部提出“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沥青路或水泥路”,启动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各地农村道路建设突飞猛进。2012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67.84万公里,乡镇通公路率达99.97%,建制村通公路率达99.55%,97.43%的乡镇和86.46%的建制村通沥青路或水泥路。
    尽管如此,我国农村公路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规划缺陷。“十一五”期间对通村公路进行了统一规划,每公里由国家、省、市、县四级给予一定补贴,但以村部驻地确定通村公路的办法不合理,有些村的村部在县道边,村级公路没有项目补贴。有些乡属企业单位,如林场、渔场等不属通村公路补贴范围,没有项目资金,导致公路建设补贴享受不平等。如汉寿县岩汪湖镇雷神庵村,村部因在县道旁,近几年,该村为了建设新农村,硬化公路7.5KM,共投资120多万元,其中群众筹资10多万元,村内成功人士捐资50多万元,负债50多万元,通村公路项目资金未补一分,群众反映说“难道村部建在县道边,村道就悬空了?”二是资金缺额。截止2012年,汉寿县564个行政村享受通村公路补贴519个村,全县乡村公路2320公里,硬化1550公里,享受补贴1200公里。全县硬化公路享受通村公路项目补贴的仅占51.7%。另外,通村公路财政补贴标准太低,一般只占到工程造价的1/3,大部分要靠群众集资,加大了农民负担,一些没有享受通村公路项目资金补贴的村,既没项目扶持,又没能人捐款,干群只有望路兴叹,不敢启动公路硬化工程。三是管理缺位。乡村公路建设主体在乡村,国家补贴金额严重偏低,导致公路建设监管、招投标及养护等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部分工程建设质量较差,有些工程标准较低,特别是极少数工程偷工减料严重。部分水泥路道建成了“豆腐渣工程”,有的通车不到一年,路面就出现破损,更有甚者,公路通车典礼未开始,道路却先开了坼。从而也影响了群众集资修路的积极性。四是网络脱节。通村公路建设中,忽略了村道网络中的“毛细血管”,村道之间不能就近相通,乡道之间不能就近相连,特别是乡镇边远村和乡镇之间相邻的边缘村道路不通畅。太子庙—涂家塅—李家冲—毓德铺段全长15KM,太子庙—涂家塅6KM和毓德铺—李家冲6KM已全部硬化,而李家冲和涂家塅分属毓德铺和太子庙二个乡镇,其间3KM无人问津成了都不管的“断头路”,沿线10村1万余人都必须绕道而行。
    鉴于以上问题和原因,建议加大项目投资力度,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完善乡村公路网络中的“毛细血管”,切实改善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1.完善通村公路规划。应以现有道路网络为标准确定并规划通村公路,同时要提高规划标准,对公路路面铺装及附属设施都应进行具体设计,高水平建设。
    2.及早启动乡村公路建设的“十二五”规划。目前很多在“十一五”期间没有享受到国家优惠政策的乡村急盼“十二五”规划早日启动,早日享受国家新农村政策优惠的阳光雨露。同时,加大项目资金投入比重,以减轻农民负担,并确保工程质量。
    3.“一事一议”政策重点向农村公路建设倾斜,特别是国家惠农补贴直补到户的政策变为补贴到路,变“直补资金”为“公益资金”,彻底改变群众“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局面。
    4.加强公路建设质量监管。乡村公路一律由县交通部门统一质量监督,质量不合格的严格追究工程承包人经济、法律责任,严厉杜绝“豆腐渣工程”。
    5.完善公路养护长效机制。乡村公路在实行“民用民管民负责”的养护长效机制的基础上,地方财政应给予一定补贴。公路主管部门实行监管,确保项目投入发挥最大的工程效益。

 
【省政协采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