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史资料>详细内容

朱能毅:易君左和他的文学世家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7-05 21:21:49 【字体:

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末,在湘北小城汉寿产生了一个延续四代、长达160余年的文学大家族,那就是为世人津津乐道的易氏作家群。易家四代文武兼资,都是从少年起即显露才华的。

易君左的祖父易佩绅,1828年生于汉寿,可算是这个文学家族中第一代人。他是清末儒将,官至四川、江苏布政使。写下诗词800余首,有《函楼诗钞》、《函楼文钞》20余卷。

易氏第二代作家中的核心人物应推易顺鼎。他是易君左的父亲,清光绪年间举人,大半生奔忙于军旅和官场,官封二品顶戴,晚年任印铸局长。易顺鼎3岁时诵读能《三字经》。1863年他5岁生日那天,父亲易佩绅逗他对联,出句“鹤鸣”,易顺鼎不加思索地答曰:“犬吠”。父亲命他续对,他相继对出“猿啼”、“凤舞”、“龙翔”。那年,易顺鼎在一次逃难途中与家人失散了,先被太平军收养,后被清兵送回家。他即依据此事,在父母指导下写出一篇“述难”文章,于是神童之称传遍全国,以致到了1894年冬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召见他时,头一句话便问:“你就是5岁神童易顺鼎吗﹖”易顺鼎一生著述甚丰,有诗集72卷逾万首,词集10卷,杂着29卷。当时与晚清另一著名诗人樊增祥并峙为诗界两雄,《全清诗》、《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均收了他的诗文。1920年秋病卒于京寓。yishujia.findart.com.cn

易君左的叔父易顺豫系光绪进士,曾任江西吉安知府,辅仁大学、中国大学和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着有《湘社集》、《琴意楼诗》等,《全清词》收有他和胞兄易顺鼎的词作。

易莹是易君左的大姑母,英年早逝。易君左没有见到过她,但从父亲为她编选的《玉虚斋集》里,已经读出这位不幸姑母的超群才华。

易瑜是易君左的二姑母,一生致力于教育,同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并积极投身妇女解放运动。她精于诗文,与丈夫黄仲芳倩影联唱,是清末民初全国著名女诗人之一,主要著作有《湘影楼诗》、传记体小说《西园忆语》、散文集《髫龄梦影》等。

易君左堪称易氏第三代作家中的佼佼者。他1923年获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投身新文化运动,被鲁迅划入京派作家范围。1926年参加北伐,开始了漫长的军旅文人生涯,任过多种文化宣传职务,授少将军衔。1949年后避居港台,从事编辑和教育工作。一生著书60余部,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艺术上多精美之作。香港文学研究社曾将他与周作人、林语堂、李广田等名家并列。

易氏文学世家第四代作家是易征,系易君左三子。他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期在部队和地方从事文化宣传、出版工作,晚年担任过《现代人报》总编辑。作品有新诗《红豆集》、小说集《南海渔家》、散文集《多伦多来客》、评论集《诗的艺术》、《文学絮语》、文学随笔《文艺茶话》等14部。1997年在广州逝世。

易氏文学家族中的前三代人,身处中国社会内忧外患、时局剧烈动荡的年代,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成就呢﹖原来,这个文学家庭有着区别于一般家庭的育人理念与方式,其中突出一点是:从启蒙教育开始,即对后代有意识地、系统地进行资质训练。

对易君左的培育,易顺鼎禀承了父亲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法。1899年易君左在长沙出生不久,即被带回汉寿易园这个文化氛围非常浓郁的环境中抚养。10岁那年,易君左被父亲带至广东高要 端州 ,一面接受名家指教,一面跟公务之余的父亲学诗。有一天,易顺鼎以《猛虎行》为题命他吟句,易君左很快吟出“怒目如铃,张尾如旌。列齿如锯,转喉如钲……苛政如虎,残害百姓。敢告有司,须全民命”。有一次父子俩坐船去游览罗浮山,易顺鼎像当年父亲教诲他那样,指着两岸景致教易君左如何观赏,如何抓特点。最后父子都写下观察所得的诗句,互相交流。易顺鼎当时描写江岸景色和远眺罗浮的佳句,易君左几十年后仍记忆犹新:“欸乃一声绿,荔枝千颗红”、“云外山如笠,天边塔似簪”。随后不久,易君左就读北平北京公立四中时,常随父亲去江西会馆参加寒山诗社的诗钟集会,有机会周旋于严复、梁启超等诸多名流之间,得到了古典文学的熏陶,并两次夺得诗钟状元,博得名流们的称赞。

易氏文学世家中,还有一道值得我们瞩目的风景:这里拥有一个挚爱文学艺术的巾帼群体。易君左的祖母陈夫人曾饱读诗书,文学功力厚实,是闻名龙阳 汉寿 的才女。易君左的母亲王仲柔知书达理,文学修养颇深。再如易君左的婶母张夫人,堂姐易孟美、易仲瑾,姐姐易娴、易倩,表妹 后为妻子 黄学艺等人,她们或擅长诵诗吟对,或工于诗词书画,或喜爱音乐戏曲,成为这个文学家庭里密不可分的一群,营构出一种浓郁持久的家族文化氛围,绵延一个半世纪而不衰。

这个巾帼群体配合易氏前两代作家们,经常采用各种形式聚在一块,以写诗吟句相互交流为乐事。易君左在传记《大湖的儿女》里曾追忆先辈在易园的情景:“母亲告诉我,往年祖父母登螺蛳山 易园内假山 ,以望见真一子 易莹 在湘真馆凭楼栏为乐,常用彩鸽口衔诗笔往来飞去和诗,不啻人间仙境。”有一回易顺豫久赴山西,全家人甚为思念,易佩绅召集众人,以此为题作和韵诗,排遣心中牵挂之情。他们在这次活动中反复唱和,易莹一口气竟吟成32首。最后易佩绅挑出几首寄往山西,易顺豫收阅后,即作和诗寄回易园老家。

易氏文学世家还注重采各类艺术之长,几乎人人都喜爱绘画、书法、音乐和戏剧。易君左从小就知道父辈都是绘画能手,特别是二姑母易瑜,“幼时即聪颖绝伦,善画花卉。我记得老家乃至有些亲族,以前惯用的账帘,多半是二姑母所绘的牡丹图”。易君左本人年少时在北京曾拜名家学画,后来向张大千求教,与徐悲鸿来往频繁。他在晚年说过:“我一生写诗常常写到斜 夕 阳,也爱写鸦。”的确如此。

另外,易氏家族函楼藏书为湘北第一,这也是形成文学氛围的重要一点。1922年易君左为创办汉寿首家图书馆,慷慨捐出藏书5000册。

1972年3月17日,易君左在台北市寓所病逝后,在台的汉寿同乡和文友合挽联云:“三代擅才名,早有文章惊海内,千秋成绝响,更无闲话到扬州。”这或许是对易君左及其文学世家的最高评价,也是对易君左所期望的“文能报国,诗可传家”的形象注释。

令人欣慰的是,由于近年来易君左的长子易鹗,将父亲和易氏作家群的大批著作、信函、书画图片等文献资料,捐献给了汉寿县档案馆,促成了汉寿县“中华易君左文库”的顺利建成和展出,并为研究这个百年文学家族提供了第一手史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