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史资料>详细内容

永难忘怀的如歌岁月(蒋家嘴建闸旧事回忆)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4-13 20:27:38 【字体:

县政协的同志嘱我撰写一篇反映当年蒋家嘴建闸的回忆文章,我不禁心头沸热,眼眶湿润。那是我人生永难忘怀的岁月,虽然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但仍然记忆犹新,仿佛就在昨天。然而,人毕竟垂垂老矣,力不从心了,只能试着闲聊一二,以志存史。

历史证明:这是一座不朽的丰碑蒋家嘴地处县城东南32公里处,怀龙池,抱安乐,控南湖,扼溪河,迎沅澧,眺潇湘,襟洞庭,通长江,水泊津涯,钟灵毓秀。1957年围垦洋淘湖后,一堤横断,沅南溪湖与洞庭长江上罡下禳之水交汇,隔堤相向。全县经济半壁江山,沅南境内濒水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安也蒋家嘴,危也蒋家嘴。调控蒋家嘴内外两水,举足轻重,迫在眉睫。是此,1957年11月动工,耗资320万元,在此修建了一座七孔排水闸, 其中六孔箱涵, 一孔冲天,兼作船闸,最大泄洪量550秒立米。1958年4月建成后,部分缓减了内垸水患,沟通了内外水运。但由于闸室孔径小,泄洪与运输能力弱,远不能满足沅南垸内集雨面积洪水的宣泄和农副产品与生产资料的运输。尤至汛期,域内暴雨连绵,湖汊子垸,一片汪洋。滨水山丘区依然鹿走江河,鱼行陆地,灾民待赈,苦不堪言。为了在可能程度更好地管控域内洪水,消降洪患,提升运力,解决内垸“关到汶”和汛期村民“今夜无眠”的现实民生问题,扩大蒋家嘴闸的规模,提高其泄洪与水运能力,历史地提上了县委的议事日程。

可是,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为把这个梦想变成现实,我们苦苦等了17年。1974年,机会终于来了。那一年,全国深入落实毛主席“农业学大寨”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指示精神的热潮空前高涨,县委不失时机,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反复测量的基础上,于是年10月提出了重新安排山河的规划,向全县人民发出了“艰苦奋战五六年,汉寿面貌彻底变,努力建好三大区,力争粮棉翻一番”的战斗号召,举全县之力,揭开了我县治山治水新的一页。其中的南湖排灌区就是从谢家铺经翻水口、烂泥湖到蒋家嘴,造一条人工河,疏引山丘区七条溪河之水绕开南湖,经蒋家嘴闸直接撇入洞庭湖。显然蒋家嘴老闸不堪此重任。因此,县委决定并经省革委水利主管部门批准,在距老闸东南二百米处增建一座新闸,由省水利电力勘查设计院勘查设计。新闸由排水闸、船闸两部分组成,上设路桥,可通车,下可泄洪通航。1974年11月20日,汉寿县治理南湖工程蒋家嘴建闸指挥部成立,由我任指挥长,高德顺同志任政委,廖翠一、梅毓庭任副指挥长,杨学恒、周新瑞任副政委。是此,我县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史上一场气壮山河的战斗在安乐湖畔打响。

1974年11月中旬,我和德顺同志受命时,县委责成我们一年半之内拿下新闸。我俩深感肩上的担子重若千斤,随即马不停蹄,率指挥部班子成员先期到达蒋家嘴。在第一次指挥员会上,我们反复统一认识,要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县委保持高度一致,这一战只能胜,不能败,否则将成为千古罪人!会议以“愚公移山、建好新闸”为主题,围绕三个方面开展讨论:一是抓进度,上陡坡,打硬仗,全速打响冬季土建、春季混凝土浇灌、夏季浆砌三大歼灭战;二是抓质量,守险关,攻难关,全优攻克基础处理、混凝土浇灌、设备安装三大难关;三是抓服务,创一流,保目标,全程做好决策、施工、生活三大服务。会议决定将此铁定为新闸建设三大战略。

11月23日,誓师大会在建闸工地召开。指挥部机关和阳南塘、百禄桥两社承建民兵共三千余人与会。大会由我主持,政委高德顺作报告。大会向全体参战指挥员发出动员令:抓时机,抢战机,以排除万难的愚公移山精神,以改天换地的雄伟气魄,在春节之前完成基础开挖,主汛期之前完成混凝土浇灌,一十八个月之内全面完成新闸建设任务!这是何等的气概!那可是一个肩挑手推的年代。两个月时间完成80万方土的开挖运输,加上土场狭窄,战线拉不开,酸性黄夹土,一挖一个痕,还有蒋家嘴运输大队的搬迁转移拆让土场夹杂其中,民工限员,工地限幅,要求限期,谈何容易。然而,此战成败关天。一旦失去冬修黄金季节,导致浸渍洪涝四面袭来,整个工程计划必然泡汤。华山一条路,只能豁出去。运输队的拆迁转移,我和德顺亲自上,以最快的速度腾出了土场。工地上,白天战旗飘扬,晚上灯火通明。“挑忠字土,修忠字闸”,指战员们用心血铸就忠诚,用精神支配意志,用血色脊梁扛鼎,开山奠基,日夜连台。信仰和精神支柱的力量将指战员们的劳动热情和建闸积极性催到了极致。完胜的结果证明,两社参战的民兵指战员所向无敌,是首战告捷的英雄!

混凝土浇灌,是新闸建设工程的主打战斗。1.82万方浇灌工程量,要集中在雨季完成,难上难。那段时间,我们睁圆眼睛观天气,掰到指拇儿算日子。算来算去,一个季节一百来天,剔除雨天,剩不了几天。再加上分级浇灌,保养期长,特别是桥面梁架,28天保养一天不能少。如果凝固期不够,功败垂成,劳命伤财。可是,如果按部就班,时间必然会拖得很长,汛期一到,不堪设想。“调整工序,节缩时间,争取主动”是唯一的选择。我们的想法和工方达成了一致,确定了“两加两抢”节时方案。即“加人加班,抢天气抢时间”。在确保养护时间和各项目质量的前提下,挖掘设备潜力,加人加班,突击任务。室内作业科目,如木模和钢筋加工与土建同步进行;户外作业各工序合理利用天气,休人不休工,24小时作业。从而赢得了浇灌工程在主汛期之前顺利竣工的重大胜利。

近3万立米块石与预制件浆砌,同样是一项工程量大,难度大的棘手活。为了抢进度、保工期,我们调集全县岩匠中的各路“嚆老”,配合水电三处施工,再一次创造了工程建设“不做时间奴隶,争当时间主人”的奇迹。

嗣后,桥面浇筑,土方回填,一路凯歌。

然而,到了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却遇难涉险。设备安装调试是新闸建设的尾期工程,也是至关重要的要害环节,相关人员小心翼翼。排水闸弧形闸门和卷扬启闭机安装尽管困难重重,总算顺风顺水。可是到了船闸闸门安装,意想不到,也不愿意看到的事发生了。闸门在卸岸时,由于码头没有吊车,不得不用100马东方红拖拉机将其拖上岸。结果被严重拖变形,本来水平的闸门,已是凹凸不平,面目全非,有的地方竟然翘出了6公寸,根本无法安装御水。面对此情此景,施工人员一筹莫展。闻讯后,我立马赶到现场,目睹惨状,欲哭无泪,回天无力,脑袋炸得嗡嗡响。那天夜里,黎明时才上床,想眯一下,又辗转反侧,不时警省自己:“每临大事有静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工地几千号人看到自己咧,全县几十万百姓也在看着自己呀……邻铺王良伟醒了,问:“没事吧?解指挥。”回:“没事,该起床了。”翻身便起,奔向工地,去默神怎么办。送回重做吧,一是闸门上不了船,二是时间也来不及,再说我们也等不起呀,做两块闸门,少说也要几个月时间,势必影响整个南湖工程进程。万事俱备,却欠东风。东风去哪里借?等米下锅,却无米为炊,米去哪里找?我那时的焦虑心境与难受的程度,语言是无法形容的。真的,我们没有本钱拖时间,可又没有技术力量渡难关,好为难。几近绝望时,忽闻与蒋家嘴隔河相望的南嘴监狱关押着许多“反动技术权威”,顿时,一线希望如曙光耀然。可那时“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我和德顺只能铤而走险,决定冒着被批判打倒的政治风险,延请南下干部副县长朱堂和原县委书记郭连贵出面上省公安厅找他们的老战友高厅长求救。谢天谢地,柳暗花明。高厅长通过与南嘴监狱联系,给我们送来了四位高级“囚犯焊工”,一位是年近70岁的上海某厂高级焊接专家,另三位是省内高级焊接专家。四人一到工地,旋即现场查看,分析比对,研制方案。最后指挥部采纳了辛工提出的省内没有先例,上海也少用的火调法,即先将闸门垫高,顶上平台,再一一测量闸门凹凸不平的地方,并把不平部分全部划上记号,然后根据热胀冷缩原理,用氧焊枪吹氧将记号处加热烧红,冷却后再测,不平则再加热再冷却,将闸门逐渐调平。足足一个月,闸室成了不夜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多路英豪用心智、用汗水,进行了上千次的反复操作,奇迹终于在人们的期待中出现,闸门被调平,完全达到设计和安装要求。安装在期盼中进行。随着现场安装总指挥哨音响过,一声“成功了”的欢呼,惊天动地。一个个连日来满脸愁云的指战员的情绪顷刻飙升到了癫狂的程度。好多人喜极而泣,比自家媳妇生了个大胖小子还开心。是啊,成功了,新闸工程的最后一道技术难关攻克了,内湖沿岸老百姓的生计能早日得到保障了,能不开心吗?功成之后,四位专家也带着成功的喜悦走了,我却没有远送他们,心很沉,有些莫名,总觉得对不住他们。然而,今天无论他们四位身在何处,辛工肯定早就已经阴阳相隔了,我老解还是要在此说一声:“谢谢你们,我最可敬的朋友,我向你们四位敬礼啦!”

质量,一直是我们最为关心和重视的问题。质量优劣,攸关成败。我们把它摆在最突出的位置,在实施“全速施工”的同时,全力实施“全优质量”战略,这是铁规和底线,不可撼动,不得越雷池一步。我们把“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无小事,保质是大事”的巨幅标牌立在工程最高点。是宣传,更是警示。

为了提高指挥部指战员的质量意识与质量监督能力,我们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请专家讲座。请省水电三处总工上技术课,从砼的结构到卵石的分级,从钢筋的应力,墙体荷载到排水闸消力池的消力,等等。深入浅出,应急填鸭。二是听技术交底。设计院与三处图纸交接和技术交底时,全体工作人员列席。聆听设计理念、理论支持、标准规范,以及设计方案与主图的解释、对存疑问题的提示与讲解,其中包括工设双方的质疑与解答等等。从而,加深了对工程概貌的了解和对技术规范、设计要求、施工规程的掌握。

混凝土浇灌,是一道技术含量高、施工要求高的工序。省水电三处的领导与总工质量意识非常强,对各相关工序施工的质量要求也非常高。正与我们不谋而合。由此,从模板的制作、规方、上油到钢筋的选材、对型、加工,从按图布筋到无疏漏扎筋,从基础处理到隐蔽工程记录,从卵石沙砾过筛到洁净度检测,从砂卵分级与水泥配比到搅拌生熟度,从装模的垂度与水平度到无缝对接处理,从浇灌后的深度震动到表面出浆,从浇灌的单次厚度到养护期的起止时间,每个环节都由工建双方共同进行检查、验收、打印、记录、填单、存查,不允许受检成品或待验收环节有一点瑕疵,也不允许检验中有一点纰漏。记得在首批模板验收时,发现有一方无检测合格印记打标,总工立即责成重检。在闸室垫层基础处理检查时,发现泥基面有几个非专业人员很难发现或不以为然的针鼻大的泉眼有一点点冒水,同样,总工立马召来质监、工程等相关技术人员临床诊断,说明问题的严重性,指出别看它小得不引人注意,但如果不处理或处理不到位,其破坏力直可渗透穿空几米厚的混凝土墙,影响墙体的承荷能力与水闸质量和寿命,并交代用引管导流法处理,浇灌前又一一检查,落实到位。之后,消力池也有几处作了同样处理。由于各部门严把质量关,水闸十米高墙五级浇灌,拆模后垂度完全合矩,无一处走型,无一丝倾斜,表面无错痕,光洁如镜。我们曾参观省内同时建设的其他几家大型水利工程设施,质量与我们相比,相差甚远,难及项背。

1975年7月,新闸排水闸落成。排水闸为三孔敞开式钢筋砼结构,弧形闸门,电动卷扬启闭机开关;每孔净宽10米,高9米,底板高程25.1米(黄海高程,下同);启闭机架高程46.5米,最大泄洪量1062秒立米。新排水闸与老排水闸共同承担谢家铺、沧水、严家河、太子庙、崔家桥、龙潭桥、纸料洲七条溪河967.56平方公里集雨面积的泄洪任务。

1976年5月,新闸船闸告竣。船闸为双向人字式钢结构门,内外挡水,电动开关。闸室长75米,宽10.6米,门宽8米,最高通航水位36.5米,最大单向通航可进出60吨级货轮,年航运吞吐量逾一百万吨。上下游闸口各建有大型装卸码头和吊装平台。它的建成,对于沟通我县山湖区以及沅南与域外的水运交通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和作用。

新闸桥面高程37.8米,双车道。建成后,进一步方便了汉寿湖区和县城与山丘区及长沙益阳等地的陆路交通运输。

新闸建设共动用民工3000余人,投工100万余个,耗用水泥5960吨,完成土方88.2万立米,浇灌混凝土1.82万立米,浆砌块石2.9万立米,耗资490万元。

新闸建设期间,县委书记何秋舫多次来工地检查指导工作,排忧解难。省革命委员会委员、省首席水利专家史杰曾给予高度评价。

新闸落成时,十分庄严隆情地将“毛主席万岁”五个巨幅大红钢质大字矗立于启闭机架顶端。航船入港,十里之外就可领略和品味建设者与龙阳人的精神世界和政治风采。可惜的是他老人家逝世后,后人没能留下这份历史遗存。

四十年过去,巍峨雄伟的蒋家嘴新闸依然在发挥和将继续发挥消减沅南洪祸与内患、调节生产生活用水、沟通内外水运、保障垸内汛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历史已经昭示过去和现在,并将告诉未来:蒋家嘴新闸,是汉寿水利设施建设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历史不应忘记:他们是真正的功臣蒋家嘴新闸建设从1974年11月23日发轫到1976年5月上旬竣工,历时18个月,任务完成堪称完美。面对这座巍然耸立的丰碑,我甚感欣慰;然而,面对这一辉煌的成绩,我却十分淡定。欣慰的是,上任伊始,肩上千斤重担,脚下如履薄冰,处事困难重重,处境险象环生,最后终能杀出一条血路,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按时完成了县委交给的极为艰巨的任务,为造福沅南水系两岸人民,为了他们的恒远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献出了一名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的赤诚之心与火热之情,无愧我心,足以为慰。淡定的是,我所做的一切都是职责使然。无私无畏,无索无求,无怨无悔,是共产党人的本贞与操守。成绩是建设者的最炫烂的心血之花,荣誉应该属于他们,属于这些不为名利而来,不为功利而战,却为新闸建设作出巨大牺牲与贡献的设计、施工、管理和服务的建设者们!

蒋家嘴新闸工程的建设者们来自全省四面八方,他们的名字有的已经无从考证,他们的光辉业绩可歌可泣,他们的感人事迹将永载史册。

基础,由来自阳南塘、百禄桥以及后来赶来增援的周文庙和毓德铺等四个公社的3000多名民兵夯实。这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英雄队伍。他们真正做到了党指到哪,他们就干到哪;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承担闸堂开挖、土方回填、找砂运砂、搬运块石等一些技术含量低却缺一不可的工作,笨重险恶,前所未有。他们不仅要战严寒,斗酷暑,还要随时遭遇地下水、硬泥巴的袭扰与神仙土坍塌等死神的威胁。他们用最简陋、最原始的工具,以昂扬的斗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他们是最可亲、最可爱的人!民兵团领导率先垂范,群众争先恐后,是常态,也铸成了蒋家嘴建闸人的的标志性风范与境界。百禄桥民兵团党委七个成员,在工地的三十天时间里,每人平均劳动二十七天。政委杨永生,不顾肝炎疾病的折磨,坚持满勤劳动三十天。旗下王才坝营抢挖航道底板时,每人每天完成工日5个,刷新了建闸土方开挖纪录。阳南塘民兵团负责同志杨立堂、郭新奇、胡有甫、刘克祥带领全团指战员,突出用政治思想统帅建闸全过程,坚持“打政治仗,思想领先;建忠字闸,质量第一”的原则,在山砂采集上,精益求精,承担民兵指战员披星戴月,日夜兼程,跋山涉水,步行七百余里,找遍了南湖周围十个公社的溪河和洞庭湖沿岸的许多砂源地,为工程及时提供了最为优质的山砂。清洗卵石,他们精细到颗颗检查,粒粒冲洗,发现泥卵,立即剔出单个重洗,绝不让一粒泥卵混入,影响工程质量。李家嘴营各项工作更是该团标杆,荣获县治理南湖工程指挥部授予的“政治夜校办得好,团结协助风格好,勤俭节约生活管理好”三好集体光荣称号,受到表彰和通令嘉奖……正是这支英雄的队伍,用力可擎天的双手,为蒋家嘴新闸建设谱写了不朽的篇章。他们不愧为一支无坚不摧的“建闸铁军”!

设计,由省水利电力勘察设计院承担。温文尔雅的设计师林组长带领谢工、黄工等一行5人,从繁华的省会长沙来到偏远的湖滨山村,从宽敞明亮的设计大楼搬至昏暗拥挤的小房,肩负着汉寿60万人民的希望与重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施工队伍上了工地,他们仍图无一张,在喧闹得耳聩的环境中,创造了边设计、边施工的奇迹;没有大型计算机,连架计数器也没有,几把算盘,多少次归零,多少次重来,却创造了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所有数据的计算和蓝图的绘制的奇迹;看似手忙脚乱,却又那样有条不紊,每一组数据,每一张图纸的科学性、标准性都达到了无懈可击的程度,这难道不是又一个奇迹吗?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多少不眠之夜相伴,东方的启明星和沅水航道边的夜明航标灯至少可以为他们作证。

施工,由省水电工程建设第三工程处承担。接到任务后,书记李正国带领二百多号人马风风火火赶到了蒋家嘴。李书记是一个精明果断、十分儒雅的专家型水电工程企业领导人。每天,他会在工地上迎接第一缕阳光,在路灯下送走最后一名下班的工人。混凝土浇灌时,他不知疲倦,日夜巡查。模具加工时,他留心每个工人的每道工序,将次品杜绝在生产环节。他每天会把看到的、想到的、有苗头的或是可能发生的问题,经筛选后同我和德顺同志交换,不放过一个疑点,把问题解决于未然。就这样,他赢得了工人的爱戴和指挥部指战员的尊敬。正因为有了他和他的队伍,才有了蒋家嘴新闸高速优质施工的保障。

肖工,一个文质彬彬的小老头。不介绍谁也不会想到他就是负责这一工程的总工程师。六十开外的年龄和长期户外作业的辛劳,风霜雨雪在他智慧的前额上刻下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纹。工人师傅们无论长少都叫他肖爹,敬他,却又那样怕他。他的确像老父亲一样慈祥,关心每一个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强度;又像将军一样威严,会随时出现在他们的身后,叫停手中的活计,严肃得近乎于苛刻地挑出问题,监督复查到每一个细节。几十年的施工管理,他经过的见过的太多太多,他不想教训在他主管的蒋家嘴建闸工地发生。他做到了。他真的很威严,我也感受到了他人格魅力在工程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技术班班长李师傅,带着将要临产的妻子来到了工地,这已是感人肺腑的义举。然而,更让汉寿人景仰的是,他没有因为妻子将临产而停下手中的活,依然夜以继日地战斗在工地。妻子分娩了,做父亲了,他好高兴,好想多陪陪她们母子,可是他做不到,因为工地上人手正紧,他抽不出空。结果,不幸的事发生了,妻子因产后风不幸辞世,他悲痛欲绝,然而没有倒下。大难当头,他仍然是斗士,仍然以他领军人物的榜样,影响他的人马为工程建设作出新的贡献。他的不幸感动了建闸工地许许多多指战员,他的壮举更为人们肃然起敬。汉寿人民应该记住他——一位为汉寿水利建设献出家人生命的省水电三处工人——我们最真挚的朋友。

建闸指挥部,是一个精干的机构。下设办公室、政工组、工程组、后勤组、保卫组,辖县水电建筑工程队。杨学恒兼任办公室主任,黄百炼任副主任,工作人员有邱景蓉、王良伟、胥曦、许炽灿、李景桃、谢秋丽、胡正良、胡慧云、张国华、黄福珍、熊师傅、李爱国、何九高。政工组由周新瑞兼任组长,李伯春任副组长,工作人员有熊明池、周金凤。工程组由毛仲池负责,后由周新瑞署理,工作人员有彭克强、赵安桥、卢光新、文光、童德勋、熊德林、刘琪生、叶书敏、吴启发、曾云安、彭典、陈秀峰、李猛发、全新民、雷春光、杨瑞能、冯忠祥、马力、蔡国栋、龚栋堂。后勤组由梅毓庭兼任组长,袁静国任副组长,工作人员有刘弟成、易其安、曾国权、吴光新、王光荣、谭化刚、童自政、黄兰庭。保卫组由袁楚臣任组长,贺稳堂任副组长,工作人员有刘根初、廖满成、陈建军、范贤德。工程队由吴家松任队长,夏良成任副队长,工人40余人。此外,还曾有近50人临时抽调协助工作,其中包括物资、商业、供销部门驻长沙采购站工作人员。1975年初冬,廖翠一、王良伟、赵安桥、李猛发、全新民、雷春光、童自政、夏良成、龚栋堂、蔡国栋等数人转战翻水口船闸。主体工程完成后,杨学恒率邱景蓉等留守煞尾,其他主战人员各履新职。1976年6月指挥部完成历史使命,新闸交付使用,由闸管所接管。

指挥部办公住宿条件的艰苦超乎想象。指挥部机关驻扎在蒋家嘴办事处。那时,办事处仅一栋小楼10间小房用作办公兼宿舍,却依然为指挥部腾挤出两间用作设计室、办公室兼女舍。工程组、后勤组、保卫组均驻工地。男干宿舍离指挥部一箭之地。我和德顺同大家窝在一起,清一色的地铺。今天,年轻人如果看到当时男舍驻地的场景,也许会惊叹:“这是人住的地方吗?”说的也没错,因为那是一刚废不久的母猪场猪圈,原本就不是人住的地方。忙碌了一天的指战员们进得窝棚,便拿那股刺鼻恶心的气味打趣:“是何个身上的女人香味呀,这么好闻?”“你的!”“你的!”一阵嘻嘻哈哈之后便倒头入梦,次日拂晓翻身爬起,一边打着哈欠,一边东抓抓,西抠抠,又开始了新一天的战斗。

指挥部班子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团队。平均年龄40岁,德顺仅36岁,翠一才30岁。这些同志有很强的决策、指挥、协调和临机处置能力。在第一次班子全会上,我们立下誓言:殚精极虑、竭诚竭力、同心同德、誓夺全胜。制订了“三会一特”“大服务”指挥制度,形成了健全的指挥机制。“三会”是“指挥长会”、“工程形势分析会”、“现场办公会”,“一特”是“特殊情况下指挥长个人决断权”。“指挥长会”由指挥长或授权政委主持,指挥部全体班子成员参加,省水电三处领导和总工列席,必要时扩大到组室负责人,议大事,定方案,作决策,行使最高领导指挥权。一般在工程转段或重要关头召开。“工程形势分析会”由指挥长主持,每天召开一次,晚8点进行。各组室第一负责人汇报当日情况,重点是工程与后勤。要求汇报进度时只报结果,不报过程;汇报问题时,既讲问题内容,又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案。汇报结束后,共商共议,最后由指挥长拍板定案。参加人员有指挥部班子成员、各组室第一负责人、省水电三处领导和总工,必要时扩大到民兵团领队。“现场办公会”是由正副指挥长、正副政委根据各自分管工作中所发生问题的实际召开的协调会议。由分管指挥长、政委主持,各任务承担方与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参加,协调解决各类相互嚼筋扯皮的事。“特殊情况下指挥长个人决断权”是指班子成员在非常情况下紧急处理突发事故与问题的临时决断权、指挥权,以保障分管工作(工程)不停摆,并在事后及时报告指挥长。这些制度的坚持保证了指挥集团的决策民主科学,指挥的集中统一到位,人人有责有权,从而为工程建设的有序进行奠定了坚实的组织管理与领导指挥基础。一年多的时间,今天回想起来,仍然不胜感激我的同仁们在这段时间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大家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凝聚指挥机关、省设计单位、省施工单位、县水电工程队和阳南塘、百禄桥,还有后来的周文庙、毓德铺等公社的参战指战员,十分漂亮地打赢了那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这些同志的工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认真负责、亲历亲为”的评价所能概括和揭示的,他们的灵魂深处透着忠诚、质朴和高尚。如果你是这个班子的指挥长,同样会有很深的感触。

对指挥部工作人员的要求,我们定位在“无盲区、无死角、无时限、全方位、全天候、全程服务”上。这些同志作风优良,具有很高的单兵作战的个体素质。他们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了无数个“第一”:工程技术人员每天第一时间赶到施工现场,排兵布阵,保证所负责的工作鱼牙卯榫,丝丝入扣;后勤人员第一时间提供保障服务,每天坚持24小时全天候接待,小处不错,大事不误,超前预测,跟踪到位;优美雄壮的《东方红》旋律每天第一时间打破黎明的寂静,唤醒经过一夜沉睡的工地;《建闸工地》小报印好后,第一时间送到民兵团,为他们加油喝彩;办公室内勤人员没有哪一天不是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入眠,接人待物从不怠慢一个客人,上传下达从不漏接一个电话,承办中转从不贻误一件事项;工地医生救死扶伤,第一时间出门巡诊,送医送药;生活服务人员按照指挥长的安排,无论三九严寒,还是三伏酷暑,都在第一时间为工友们准备姜盐茶、绿豆汤;安保人员则以500多个日夜无一例治安斗殴事故发生的成绩创出了“安全第一”的记录……

这些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建闸工地的精英,他们最令我感动的地方不仅仅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克服困难,尽忠职守,更重要的是在工地最需要人手的时候,挺身而出,在最苦最累的最前线与工人民兵同心戮力,无怨无悔。正是这种可贵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与民共患难精神,震撼了工地上数以千计的工人和民兵,从而物化出足以排山倒海的力量。

基础开挖紧鼓时,指挥部工作人员全部拉上了工地,和民兵们一起挑灯夜战。当时杨学恒和邱景蓉两人体弱,瘦到了十分惊人的程度,七八十斤的体重挑起百多斤重的担子却大步流星。数九寒冬,汗水洒满土场,折服和感动了现场所有民兵。心与心的交融化作无声的命令,士气一浪高过一浪,劳动竞赛热潮一轮高过一轮。

扎筋,看似很简单,却繁复得令人心烦。个个交接点都要到位,一扎三绕,不多不少,不松不紧,咬手闹心,十分“吃功夫”。而其工程量之大更令人匪夷所思。哪里需要哪里上,指挥部工作人员又悉数上阵,每日朝朝,从未塌场。到后来,老师傅们啧啧称奇我们的熟练技巧,李书记更是千恩万谢,为他们减轻了近三成的工量,缩短了工期,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主动。

工地没吊车,累了工人,也苦了指挥部的指战员。大型设备到场,必须人力卸,这笨活,我们全包了。每次我都和德顺跟大家一道,用竹杠、力索将设备从车上安全卸下,平安转移到目的地,尽管压得腰酸背痛,依旧喜笑颜开。

浇灌混凝土时的混凝土运输原始得要命。上十米高的浇灌面,近二万方浇量,近7万吨运输量,全靠人用手推翻斗车在漫长的用竹桥板铺的“之”字运道上拉,我和德顺与几十名干部组成了助推专业队。每次一上阵,只要手一巴车,汗就一坨坨滚,气一口接不上一口,竹桥板巨大无比的摩擦阻力和全程陡坡,把我们和施工队员们一个个全变成了“爬行动物”,一场下来,没哪个不腿抽筋,血奔心,却从没有一个孬种躲懒装赖,中途退场。

1975年的春节,工人们放假了,指挥部工作人员全留下。清场、保卫,自然成了指挥部对自家人佳节特别的“犒赏”。白天,我们将各种杂散弃置建材收捡搬运到位,晚上通宵巡夜。那年的冬天特别冷,从西伯利亚窜过来的西北风穿过八百里洞庭,像小刀子似地削得人脸钻心地疼,爱凑热闹的鼻涕没收留地流。巡及路灯下,每每停住脚步,伸出冻僵的手,想借微弱的灯光取取暖。这种恶劣天气的夜巡,从来没有少过赵安桥。赵老时年已是花甲,岁月的沧桑使这位老水利练就了一副硬朗的身板和坚毅不拔的性格。这次建闸大会战,他主动要求站好最后一班岗,组织上满足了老人的心愿。每天,他像一个家庭的长者,一遍遍巡看孩子们的工作,检视工地上那些最容易被人遗忘的角落,将姜盐茶、绿豆汤一担担送到工地,将弃散物一件件回收到仓库,皴裂的双手千坼万坼,脸上却总是流淌着幸福的笑容。

这样的小事俯拾皆是,每一位指战员的建闸岁月都是一首歌。正是这些同志以及那些曾在建闸工地流淌过汗水的三千多名民兵指战员父老兄弟的和衷共济,才得以使建闸会战大合唱如此和谐,如此完美,如此历久犹醇!

队伍成就了工程,工程造就了人才。

会战中,一支汉寿自己的水电工程技术队伍诞生了。与新闸建设同时组建的县水电建筑工程队的工人们,跟班省水电三处的师傅们学技术、学意志、学品格,成为了新闸建设和之后汉寿水利电力工程设施建设的中坚力量,为我县水电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赵安桥、邱景蓉两位同志在指挥部墙上悬挂的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地举起了右手,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在以后的人生中,他们用自己的忠诚和努力践行入党誓词,为党旗增辉,为人民谋利益,可圈可点。

四十年来,从这里走出了高德顺、邱景蓉、杨学恒、彭克强等一批县级领导,走出了一批县科局骨干和水利建设业务能手与技术尖兵。他们在汉寿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叱咤风云,光芒四射。至今,我同景蓉同志谈起,她犹感慨万千,深情地说:“参加蒋家嘴建闸,是我人生一大幸事,也是我人生一大转折。在这党性锻炼的大熔炉中,我学会了做事,学会了做人,学会了老领导老前辈用人格的力量做好群众工作的政治智慧和思想品质,学到了工人、民兵同胞们朴素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终身受益,永志不忘。”

四十年过去,当年那些英姿飒爽、雄姿勃发的战友,如今早已鬓染秋霜,乐享天伦,可他们永远不失当年战斗的风采!那些人中,有的已经撒手人寰,西归极乐,然而斯人虽去,精神犹存!

如果说蒋家嘴新闸是汉寿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那么,这些忘我的,曾为建闸和汉寿水利建设献出过青春与热血的建设者们,每一位都是矗立这座丰碑的忠诚勇士!

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是真正的功臣!

闲聊至此,我已泪眼模糊,无法再述,谨占一绝,是为本文的结尾,并以此献给曾与我共同战斗在蒋家嘴建闸工地的战友们。

七 绝建闸感怀

训水安澜大禹功,

撇洪百里引蛟龙。

一闸开启千秋利,

笑看沅南五谷丰。

(作者时任汉寿县委常委、公安局长,治理南湖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副书记,蒋家嘴建闸分指挥部指挥长、书记)

(作者:解正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