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史资料>详细内容

龙阳才女姊妹花

来源: 作者:何胄斌 发布时间:2019-07-15 14:58:13 【字体:

      在晚清到民国时期,在古龙阳今汉寿这块沃土上,曾经出了一个连绵数代,历时100多年的文学世家。第一代易佩伸,举人,历官头品顶戴,江苏、山西、四川布政史,诗人;第二代易顺鼎,举人,二品顶戴,官至道台,清代著名的才子、诗人;易顺豫,进士,诗人,教授;第三代易君左,日本早稻田大学硕士,民国时期的著名文人;第四代易鹗,易征都是诗人、作家,易鹗曾为国民政府海军少将,易征曾任广东《现代人报》的总编,他们一家的几十名后代,分布国内国外,均学有所成,多为诗人、作家和教授。这个人才群体,在我国的文坛上产生过令人嘱目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其实,这个家庭的文化成就,不仅仅是他们几代的儿子儿孙,而其中易佩伸的两个女儿——易莹和易瑜,也是当时著名的才女和诗人,人称“姊妹花”。

  妹妹易瑜(1867—1932),自幼聪慧,受家庭文风的影响,她很快成为丰于才,深于情,富于学,广于识的龙阳才女,著作有《湘影楼诗钞)、《髻龄梦影》、《西园忆语》、《十索诗》等。她在少年就显示了过人的诗才:“杨柳风柔桃浪远,慈亲含笑命题诗”、“谁道小桃多薄命,含情把酒问东风”、“憎杀鹧鸪微雨里,隔花终日叫哥哥”……这样的家庭,这样的亲情,是产生诗人的最佳温床。随着年岁的增长,她的诗意有了升华,她的诗情又是另外一种世界。“一池嫩绿水初生,两两争浮乳鸭轻。行到小红桥畔路,手扶垂柳听啼莺”、“十里东风漾落花,柳荫深处翠帘斜。游人已被东风醉,不到前村问酒家。”两只乳鸭牵动了她的感情,十里东风灌醉了她的心田,她把自己对事物对自然的纯真感情溶化于诗词之中了。

  走过花季,便到了情海。爱情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重彩,更是诗人特别是女诗人的主调。“镜里鸳鸯怜并影,笛中凤曲谱双声”、这是“连理枝头花正开”的描写,“宝奁莫讶新愁满,细雨斜风人未归”,这是相思之神。她的丈夫黄仲芳,十四岁就成为秀才,才子配才女,两情相依,两心相印,自然是美满的姻缘了,她在十索诗,折杨柳歌十二首中挥洒得淋漓尽致。“花香度玉除,绣闺夜清娱。同心双按曲,连袂共观书”、“不作并蒂莲,愿作同心藕”,特别是在写给丈夫的诗中,把她的真挚的爱情升华到了人生最美的境界,“人生不患长坎坷,但愁白白空消磨;君不见古人壮志有如此,垂死犹闻呼渡河。别离短景君休慨,意气和期共千载,但能万里同一心,岂必终朝相晤对?”。她希望丈夫有精忠报国,犹呼渡河的壮志,即便是两地分离,但万里同心,两爱共千秋。她所作的《髻龄梦影》和《西园忆语》,曾登载在民国时期《妇女杂志》,并由商务出版社出版,传诵全国,被誉为当时名篇。

  易瑜不仅诗才出众,而且热心于教育救国,早在1908年(宣统元年),就创办了龙阳女子学校,后又当过县劝学所所长(即县教育局长)。她的长子黄卓,英国经济学硕士,燕京大学、南开大学教授;次子黄中,留美硕士;孙子育川、育华都在国外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易莹,生于清咸丰四年(1855),是易瑜的姐姐,能诗善画,尤善篆书,著有《玉虚斋集》等诗集,她的诗味香情浓,远近闻名。如她在小时候就在“牡丹”和“芍药”二诗中写到:“一空粗俗与轻狂,格调风流体态庄。旧雨回头桃李贱,春风吹雨绮罗香。耻闻倾国同妃子,拌取违天谪洛阳。富贵但教时世慕,岂知奇骨是真王”,“不甘为近侍,直欲赛花王。岂以难相下,因之遂谓狂。三生梦尾命,一脉返魂香。草木原无二,离恨只曰将”。牡丹历来是富贵的象征,她把武则天贬牡丹于洛阳以及唐玄宗、杨贵妃“名花倾国”联在一起,使诗情超越富贵,跳出窠臼,翻出“奇骨”一义。“灼芍”一诗,也表彰灼药的奇骨,不甘趋奉,不是轻狂。灼药,别名婪尾,将离,二诗有寄托,还暗寓生离死别。她的诗有对从前温馨的追想,也有当下的孤冷的描写。如“月圆月缺定何因,风去风来若有神。只是空虚无住相,偶尔一现镜中身”,“风风雨雨暮秋天,黄菊萧疏已可怜。犹记小窗留粉本,人间弹指忽经年”、“春雨春风一寸魂,年年送客玉关门。清明便是思亲日,杨柳归途旧梦痕”、“勿动乡心楚水头,霜清木叶一归舟。送君惟有榆关雁,同过潇湘十二楼”。她的诗虽然有的惆怅,但有的也很自信,充分体现其才女形象。如她在《玉虚斋集》里说“我有诗千首,人间不可咏。虚空恒自赏,那复觅知音。”,诗意形象清冷,但又情深。既有幽怨,又有緾绵。可惜这样一位才女,竟然红颜薄命,丈夫23岁就去了,自己也只活了30岁。对易莹早世,易家伤心不已,天天无笑脸,日日泪不干。弟弟易顺鼎一连写了三首悼诗:“死别谁知一见难,昆明灰劫已先寒。都将廿载无穷泪,洒向空堂繐账单”、“回首秦中制泪难,深宵双脱虚巢寒。谁知此夜并门道,黑月青林过姊单”、“梦到紫泉池上难,清吟曾和玉梅寒。仙人去后波应冷,一树梅花照影单。”妹妹易瑜也在悼诗中写到:“人间惟有别离难,倚竹箫箫翠袖寒。却羡洞庭双帝子,碧湘携手不愁单”。这些诗回忆儿时的成长经历,写出了手足之情以及人神道殊,物在人亡,不能携手的遗憾和悲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