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史资料>详细内容

回味百禄桥三样美食

来源: 作者:刘亚波 搜集 朱能毅 整理 发布时间:2019-10-09 11:18:25 【字体:

袁满爹的饺子

 

过去百禄桥镇有个袁满爹,他的饺子堪称一绝。

饺皮子用的面粉是自己磨制的,手工揉和,擀压得薄如蝉翼。一把小竹片就是包饺子的唯一工具,包饺子时动作十分敏捷,看得你眼花缭乱。馅是三肥七瘦的上好猪鲜肉,如果有重阳菌上市,一定会加上一定比例的重阳菌,还有葱花等各种佐料。十八个饺子一碗,谓之十八罗汉。那时的骨头多,一大锅骨头汤上面浮着一层薄薄的油,看了都馋涎欲滴。加上各种佐料,葱花香菜,配上造型优美、晶明透亮的饺子,真是美极了。

袁满爹服务理念和方式也很超前。他在集镇街上有间门面,可以天天营业,还有一副饺担子,是专门赶场和晚上流动营业的。那副饺担子很有特色,是纯木制,一头上面的一层,长宽三尺、高约三寸,周围是做工十分精美的栏干。下有三层,比上面要小,可以置小柴火灶,装碗筷什物,桐油油得发光放亮;另一头上面放的是各种佐料,下面也有一灶,热着一锅骨头高汤。

百禄桥有个百驼寺庙,刘家坪有个关菩萨庙,迎风桥有个观音菩萨庙,陈家村有个老四爷庙,每年都要唱几次戏,就象北方的庙会,人山人海。哪里有庙会,袁满爹的饺担子就会出现在哪里,有圆滿爹,就有饺子飘香。每当百禄桥街上夜深人静,人们听到竹筒的打击声,准能看到一个高大的身影担着饺担子,一盏马灯在晃动,这就是圆满爹送夜宵来了,开门招手打声招呼,一碗散发着清香、冒出腾腾热气的饺子,就送到你手上啦。

总之,上了60岁的人都不会忘记袁满爹的饺子,也难以忘记那副油光放亮的饺担子。

 

刘平香的米面

 

百禄桥的老人都吃过刘平香的米面,软滑鲜美,又有咬筋,是人们早餐夜宵最佳选择。上好的早稻米水洗浸泡后,用手推磨磨成米浆,大锅烧开水,将米浆放入一个铁制圆盘里,入锅内蒸熟,就把米面皮子取出,搭到竹杆子上凉着。如此反复操作,把一天所需的米面做好,再切成筷子宽的米面,如此手工制作的米面软滑、有筋力、口感极好,里面不加任何防腐剂。这种工作都是晚上完成,天不亮,就要把一天所需的臊子做好。

刘平香的臊子很阱究,常用的有肉丝面的臊子,鲜精肉切丝,配有黄花菜、重阳菌丝、竹笋丝。鸡汤做高汤,炖熟后打芡入酱油,颜色透亮赏目,味鲜香可口。当时一碗卖600块钱,就是现在的6分钱;三鲜臊子是肉丸子、鱼丸子、鸡蛋饺子。一大海碗,肚子小的人根本吃不了,不过那三鲜是一定要吃光的;鳝鱼臊子端午节前后才有,鳝鱼炖的汤佐以紫苏生姜,那鲜美的味道真是无法形容。

刘家的米面鲜美,秘诀就是汤,刘平香每天都用2只鸡,鸡肉用做臊子,鸡骨头炖汤,那时节没有用味精鸡精的,就是靠鸡汤提鲜。

刘平香是月明潭人,身材高大,臂力过人,终年系一条黑围巾,肩上搭一条白毛巾,手上一块抹布不离手,做事干净利落,被百禄桥人称“三把瓢”之首。街上谁家做红白喜事,大都是他掌瓢。他的店有一个打在门口的大灶,店面不大,门面上也没有什么招牌字号,有2张八仙桌,8条高凳中间摆。平常桌子上没空过人,南来北往的客人,本地乡下的农民,本街的老吃客,没地方坐,站着吃的也不少,生意盈门。这是一个睡半夜起五更、赚钱又累人的行业。

刘平香解放前参加过拳头队(地方民团),解放后被列为21种人打入另册。后来被本地供销社看中,在供销饭店做米面,下米面,一年四季都很少休息,60多岁还没有退休,一直干到驾鹤西去。

 

朱老倌的油货

 

朱老倌是本地朱家村人,个子不高,双目有神,为人忠厚老实,勤劳善良,因此,朱老倌替代了本名。他的油货店在新街子上,门口支一口锅,现炸现卖,品种多,味美价廉,很受人欢迎。特别是小学生,到了那里花2分钱,买个鱼虾饼,或一个油碗糕,边走边吃去上学。那情景,至今都留在健在老人的脑海。

说朱老倌的油货品种多,才是他的经营特色,吃遍他所有品种,最难以忘怀的是小鱼虾饼。手推磨推的糯米浆,和新鲜小钱虾混在一起,加上葱姜和各种佐料,倒进一个圆型长把工具中,再放入热油中,片刻,一个圆虾饼便浮到油面上。待炸到焦黄色,就会扯一小块荷叶,包个热腾腾的饼给你。那种口味脆、香、鲜,令人难以忘怀。

油碗糕完全是糯米浆加葱,放入炸虾饼的瓢中,入油锅中炸成焦黄色。虽说是油炸的但油而不腻,香脆相间。芝麻坨也是糯米浆、糖揉成坨,滚上芝麻,油炸得象小皮球一样,吃起来香甜可口。做炸糍粑时则加了少许盐和糖,炸出的糍粑香脆,甜中带咸,别有风味。炸麻花用的五香芝麻,甜咸适中,香脆可口,在油炸食品中也堪称一绝。

  朱老倌年青时习过武,被抽壮丁在国民党军队混了几年,解放后回到老家,头上一顶“五类分子帽子”,戴至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