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的腾飞
在常德市首屈一指的湖南省汉寿高新枝术产业园区,简称“高新区”,位于交通条件优越的县南古镇太子庙。七月中旬的一天,我和县人大原主任高德顺、原副主任刘大爱陪同张家界市政协原副主席陈官炼来这里参观。陈主席汉寿人,七十有余,四十年前曾在家乡氮肥厂工作过,后来被调出县,步步荣升,炼至厅官。这么多年来,虽然多次回乡省亲,但并不了解家乡的发展。所以在视察高新区后,他感慨万端地说:“原来我一直以为家乡汉寿只是个鱼米之乡,想不到还有工业的腾飞,不声不响地竟然建成了一个十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啊!”
不言而喻,凡富裕地区,主要靠发展工业。而汉寿县矿产资源为零,发展工业,乃无米之炊,根本没法起步。所以三十年前刚改革开放时,汉寿县委曾在太子庙发展旅游,办餐馆,建庙宇,企图发展县域经济。但是因为没有骨干企业的支撑,火红了一两年就烟消云散了。二十年前,因为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县委在太子庙开辟“汉寿县经济开发区”,聚居民,修房子,办市场,但因为水、电和道路基础设施停滞不前,仍无企业问津,只得偃旗息鼓,不欢而散。所以县人大原主任高德顺概括为“两起两落”。
但是也有一件值得庆幸的事,2001年从长沙引进了康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太子庙成立分公司。这个分公司经过15年的发展,已拥有资产3亿多,年上缴税收两千多万元。不过当时的康普,规模并不大,而且在开发区也是一花独放。所以那时的公司不起眼,经济开发区也不起眼。
2003年2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汉寿的动力在哪里?县委认为动力仍在经济开发区。于是开发区出现了第三次崛起。县委响亮提出“项目兴县”的举措,坚定不移地发展工业,大张旗鼓地招商引资。决定扩大开发区面积,加强道路和水电设施建设,为办厂创造优越条件。同时千方百计地不遗余力地将中联重科请进了开发区。中联重科汉寿工业园于2010年在开发区落户,用地面积1022亩,总投资7.5亿元,年上缴税金数千万元。开发区有了这个龙头企业,绽放出奇光异彩,很多企业也就接踵而来。
汉寿县经济开发区如同一只大鹏,经过二十余年的孕育成长,终于羽翼丰满,开始腾飞了。2012年,县委将开发区更名为湖南省汉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省委批准升为副处级单位。并从乡、镇调来两名能力较强的党委书记分别担任开发区党委书记和主任。我们参观的那天,书记杨戊正和县委书记、人大主任、县长、政协主席到深圳招商引资 ,洽谈项目。主任黄正清热忱地接待我们,让我们看电视显示频,听口头介绍,还带领我们穿越园区大道,参观了10家企业。企业老总、厂长、经理或主管都热情简要地介绍了他们落户园区、艰苦创业,以及生产、销售、利税情况。近四年来,园区规模工业企业由21家增加到71家,净增50家。工业总产值由52亿元,增加到144亿元。入库税金由0.33亿元增至1.95亿元。园区已成为了汉寿财政收入举足轻重的大头。
近来,园区实行筑巢引凤,在大园中再建立“创业园”。2014年用地107亩,本着节俭、科学和实用的原则,建标准化厂房8栋,每栋4层。同时还建有专家、培训、办公楼一万平米,员工宿舍2万平米,食堂6千平米。现已全部租赁,入住企业11家,总投资达8亿元。
县委、县政府为园区制定优惠政策,园区党委工作实行快节奏、高效率,为企业排优解难,提供方便。很多企业的建成投产的速度,快得惊人。今年3月,福建鸿民鞋业有限公司来园区租赁厂房制鞋,投资2千万元。短短100天,就完成了资格办证、设备安装、原材料准备和招工培训等工作,正进行试产。厂长是个年轻的小伙子,皮肤黝黑,穿着沾满油渍的汗衫,信心十足地说:“计划年生产成品鞋60万双,年产值1.2亿元。”他们厂生产的皮鞋一双价值100多美元,专销欧美。
我们越看越兴奋,越听越激动,忽略了高温炎热,也忘却了古稀高龄,情不自禁地对高新区,对汉寿的工业,对高新区领导和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和县政协的工作赞不绝口。
汉寿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再不是弱不经风的燕雀,而是一只凌空展翅的大鹏,已经飞出了湖南,飞出了中国。(周世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