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政协文苑>详细内容

陈友谅墓很可能在汉寿

来源: 作者:周世盈 发布时间:2017-04-06 09:31:59 【字体:

清明前的一天,我和儿时同村好友县政法委正科级协理员伍光栋、退休教师周献义闲聊。突然说到陈友谅的墓在我们家乡岩汪湖镇龙王村被挖。他俩异口同声地肯定说,墓碑上有“陈友谅”三个繁体字。我感到非常惊讶,忽然记起小时候听说过,我们家乡的确挖出过一具过穿龙袍的尸体,可惜我没有去看。

那是1950年春,汉寿解放不久,乡农会组织农民修水渠,在一个名叫猫儿岭的土坪上取土。土坪上生长着一些猫儿刺,又名鸟不宿八角刺,学名叫枸骨冬青。我们三人曾在那里放牛、戏耍。土坪约20亩,成龟背形,没有什么起伏,西南两面临水,是个临时船码头。坪土坚硬瘠薄,连杂草也不多,只有矮小的猫儿刺长得一团团的,从来没有种过农作物。

农民取土,取呀取,突然挖出了一块石碑,碑上有字。大家很奇怪,墓碑本应竖在地面墓冢前,这碑为什么被埋在地下呢?好事者们就向下、向四周开挖,结果挖出了一副大棺材。农民们一齐动手撬棺盖,连锄头把也撬断了好几根,才把棺盖撬开。只见尸体尚未全腐,尸身穿龙袍。有人触摸龙袍,还觉得挺结实。闻讯赶来围观者上千,挤得水泄不通。伍光栋、周献义家距猫儿岭很近,机灵地挤进人群,看了个究竟。观众中有人念着碑上的字:“陈友谅。”当年老伍、老周是四年级小学生,也认识那三个字。但是,他们和大家一样,都有不知道“陈友谅”是什么人。棺内没有陪葬品,只有一些小黄片,初看像金子,实际是黄铜,没有什么作用。农民们将墓掩埋,继续取土筑渠。刚解放反封建,谁也没有过问这穿龙袍的尸体属于何朝何代何官。

后来他俩上中学,才知道有个历史上陈友谅,被朱元璋打败了。他们也听老人说,朱元璋血洗湖南。现在的汉寿人绝大部分是从江西迁移来的,所以与江西沾亲带故,称江西人为“老表”。

陈友谅是什么人呢?陈友谅,1332年出生在湖北沔阳黄蓬(今洪湖市),1355(元至正十五年)正月,于黄蓬起义反元,加入红巾军,升为元帅。1358(元至正十八年),他率军攻陷安庆,又破龙兴、瑞州。然后分兵攻取邵武、吉安,而自己则领兵进入抚州。不久,又破建昌、赣、汀、信、衢,占领长江以南大部分地方。1360陈友谅以采石矶(安徽马鞍山市长江东岸)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

1363(元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率大军六十万,进攻朱元璋,未能取胜,反被朱元璋围困在鄱阳湖。大战中,他被飞箭射中,贯穿头颅,当即死去。顿时,陈军土崩瓦解,太子陈善被擒。太尉(兵马总管,相当丞相)张定边趁夜挟持陈友谅的次子陈理,载上陈友谅的尸体逃往武昌。

现在八十高龄的伍光栋、周献义亲眼看到陈友谅墓出土在汉寿县岩汪湖镇龙王村。他们说,此事现在不报道,再过几年就没有人知道了。

据二人亲眼所见,此处很有可能就是陈友谅墓。因为汉寿县是陈友谅起义的根据地之一。汉寿县古称龙阳县。1295年(元元贞元年)升为州,辖沅江县。古代以水路交通为主,汉寿县地处洞庭湖滨,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龙阳县志(校注本)》载:“龙阳县无城郭,1356年(元至正十六年),天完(红巾军起义领袖徐寿辉建的政权名)徐寿辉将陈友谅据武昌,分兵驻此。乡民始筑土城防御,至今因之。”由此可见陈友谅已把龙阳州作为根据地,而且修筑城郭,派有得力部将在此驻守。

  陈友谅在鄱阳湖牺牲,军队溃散,眼看大势已去。太尉张定边挟持陈友谅第二子,带着陈友谅尸体向武昌逃跑,而朱元璋又穷追赶不舍。张定边觉得武昌也危在旦夕,总不能带具尸体四处奔波,让皇上死无葬身之地。于是,很有可能暗地里派遣亲信将尸体运到根据地龙阳州。龙阳州虽然有土城,怎能敌得朱元璋的百万大军?所以龙阳州守将谨慎地选定了州城东10里的猫儿岭这片高地,秘密下葬。墓葬较深,连石碑也一同埋在地下,不现坟顶,上面栽植猫儿刺掩蔽。猫儿刺生长缓慢,又不能成材,牛羊也不敢侵害,可延续数百年。所以猫儿岭上一直长着猫儿刺,这也在情理之中。

朱元璋找不到陈友谅的下落,也不知不死是活。或许获悉陈友谅逃往湖南,所以就血洗湖南,特别是对支持陈友谅的龙阳州百姓进行大肆屠杀。杀光了龙阳州的军民,那么陈友谅的墓葬也就自然隐蔽下来了。龙阳人口锐减,江西等地人员大量迁入龙阳,并形成了“龙阳九里十八音”的谚语。如果不是1950年修水渠,陈友谅的墓可能还隐藏在猫儿岭。(周世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